1/2
一杯坦桑尼亚原产豆浆背后的故事: 疫情下的中坦农业减贫合作
观察者网2022-06-20 15:53:21

2022年5月,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基洛萨县的农业官员Elina Dastan按照惯例来到佩亚佩亚村查看工作,这次她欣喜地发现,田里的大豆开始成熟了,不少豆荚都变黄了。

几天以后,省政府原副秘书长Ernest Mkongo用中国农业大学老师提供的方法将成熟的豆子打碎、煮熟、过滤、再次煮沸,做出了白色的豆浆。他给家里人品尝,她们认为这种饮料味道非常“恩苏丽”(Nsuri,斯瓦希里语很好的意思)。Mkongo说,他还要研究怎么做大豆咖啡、大豆素肉。

农业增长、粮食安全、减贫等问题一直是坦桑尼亚面临的重要发展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首先需要提升坦桑尼亚大量小农户的生产水平。因此,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开始开展中坦玉米增产增收“小技术大丰收”项目,将中国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在坦桑尼亚进行示范,推动当地玉米产量的提升及农户的增收。

从2011年只有一个村的一个人加入示范,到2018年技术示范已经推广到10个村,上千户农户,示范户的玉米收成平均翻了一番,农户也因此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小技术大丰收”项目也入选了联合国南南合作最佳案例。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虽然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团队未能再次踏上坦桑尼亚的土地,但是交流、培训和沟通仍在微信群、邮件、视频会议等各个层次继续,坦桑尼亚当地政府组建的项目团队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完成了从项目方案起草、购买和分发良种化肥、组织示范户培训、进行跟踪管理的项目全过程。

2021年中,随着“小技术大丰收”玉米千户万亩示范推广项目即将完成,农大的团队负责人李小云教授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改善营养也是非洲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何不在玉米地里套种大豆?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一方面还可以打豆浆为当地人提供植物蛋白以改善营养。

于是,中国农业大学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政府于2021年10月又启动了“一粒豆大营养”玉米大豆套种项目,在原来玉米示范村选择了4个村共100户进行套种的示范。2022年1月底,项目提供的大豆种子分批次分发至示范户,Mkongo先生作为项目协调员随技术人员进村现场指导示范户种植和管理技术。

到2月底,示范户完成了400多亩地的大豆种植。5月底6月初,大豆逐渐进入收获季。这便有了开头的那几幕场景。之后,中国农业大学老师还会指导坦桑尼亚当地团队观察豆浆对示范户家庭儿童生长发育的作用。

从玉米到大豆,从减贫到营养,从“小技术大丰收”到“一粒豆大营养”的嬗变,是中坦农业减贫合作在疫情中发展的一个缩影。

“小技术大丰收”中坦千户万亩玉米增产增收项目背景资料:

非洲,一块充满希望的大陆,农业是很多非洲国家的主要产业;中国农业大学,一所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和排头兵,为人民的饱暖和安康持续作出贡献。长期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中国农业大学积极参与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科特迪瓦到肯尼亚,从赞比亚到坦桑尼亚,与中国农大有实质性交流与合作的非洲国家面积覆盖了非洲90%以上的陆地。承担中国政府为非洲安排的技术培训项目、培养非洲留学生、“小技术大丰收”中坦农业合作项目……多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11月23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的微博上转载了一篇题为《非洲烙饼与重庆火锅 被种玉米改变的年轻人》的报道,这篇报道里讲述了6位中国和非洲学生因“小技术大丰收”中坦农业合作项目发生的故事,也让这个项目被更多的人知晓。

中国农大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研究专业2019级博士生李嘉毓是赵立坚转发报道中的主人公之一,赵立坚的转发让她非常惊喜,“很荣幸我们在非洲的项目能够得到外交部相关部门的认可,非洲经历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为我的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嘉毓(左一)等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与坦桑尼亚村民一起

李嘉毓的导师是中国农大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也正是他拉开了“小技术大丰收”项目的序幕。

用“播种绳”推广的增产技术

2010年,作为世界银行顾问的李小云走访“坦桑尼亚南部粮食走廊建设”的可研论证工作时发现,作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的玉米产量却非常低,平均亩产只有150斤左右,这相对于同期华北平原动辄亩产800斤以上的中国,差距无疑非常巨大。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距?李小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是土地贫瘠吗,似乎并不是这样。经过调研,李小云发现了问题所在,“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种植密度不够,1亩地普遍只种1000株左右。在中国,密植的玉米,1亩地起码要种4000株。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在坦桑尼亚,没有农民懂得。”

2018年3月-李小云教授与当地农业官员在在当地调研农户情况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