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全球首个奥密克戎后“长期新冠”研究发表!对病毒仍不可掉以轻心
上观新闻2022-06-18 15:12:02

周四,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在《柳叶刀》上发布了全世界首个关于奥密克戎后是否会患有“长期新冠”(Long Covid)的研究。

“长期新冠”又被称为“新冠后综合征”,或是“新冠后遗症”,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20年5月,由伦敦大学学院教授Elisa Perego在社交媒体上提出;而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10月确定了其临床病例定义:“在染疫后3个月内至少出现一种症状,持续至少2个月,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的情况”。

疫情暴发近3年,“长期新冠”的问题逐渐显现。那么,它有哪些症状?影响了多少患者?疫苗又是否有效呢?

奥密克戎产生的长期症状风险较低

最新研究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者分别观察了5万多名奥密克戎病毒感染者,与4万多名德尔塔病毒感染者,奥密克戎导致“长期新冠”的概率相对更低,有4.5%的患者出现后遗症,是德尔塔概率的一半(10.8%)。

要强调的,这是在两者都接种了两剂(及以上)疫苗前提下的比较,研究者表示,没有足够数据评估未接种疫苗的人产生长期新冠的情况。

另外,尽管感染奥密克戎产生的长期症状风险较低,但目前奥密克戎导致“长期新冠”的时间范围还处于未知阶段。而在症状表现上,也尚未有研究表明奥密克戎与其他毒株有较大差异,对儿童的长期影响也尚没有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表示,由于感染奥密克戎的人数更多,“长期新冠”的绝对患者人数也会相应增多。而截至2022年5月1日,英国估计有200万人正在经历“长期新冠”,约占总人口的3.1%,约占累计确诊病例数的9%。有42%的患者已持续至少1年的时间,持续了至少两年的比例也达到19%。

最常见的症状为极度疲惫

在新冠病毒的检测上,不少“长期新冠”的患者已经是阴性,也不具备传染性,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患有“长期新冠”呢?具体表现为哪些症状?

根据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等学者的研究,在其观察的4万多名患者中(皆为2021年前感染),有80%的患者在确诊4周后至少患有一种后遗症。

其中,最为常见的五种后遗症分为极度疲惫(58%)、头痛(44%)、注意力障碍(27%)、脱发(25%)与呼吸障碍(24%)。

而根据“患者主导的研究合作组织”(Patient-Led Research Collaborative)发布的报告,在其观察的3762名患者中(为2021年前感染),只有6.8%的患者在4周内康复,而其余93.2%的患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后遗症。

这些后遗症可以大致分为10大类,共203种症状。这10大类分别为系统性感知、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免疫系统、五官与大脑、肺部、消化系统、皮肤和神经系统。

其中,系统性感知上的症状最常见,除了疲劳外,也包括劳累后的身体不适、发烧、多汗、低温等症状。而除了上述提到的症状外,发生频率超过50%的后遗症还包括胸闷、心悸、心率过快、胸部灼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腹泻、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咽喉痛、脑雾(即大脑难以形成清晰思维和记忆的现象)、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思考等症状。(具体症状可见文末表格)

3周是分水岭

接下来的问题是,“长期新冠”中的“长期”究竟有多长?

一般而言,3周是判断是否患上“长期新冠”的分水岭。

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持续时间在3周内,被称为“短期新冠”。其实若是轻症患者,症状的持续时间更短,一般发生在感染后的7到10天内。

而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周的,便被认为是“长期新冠”,包括3周至12周的“后急性新冠”,和超过12周的“慢性新冠”。

目前,还未有研究表明“慢性新冠”的时间上限,根据中日友好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团队的研究,在其观察的119位新冠患者中,即使已感染2年,55%的患者依旧处于“长期新冠”的状态中。

除了不明确的患病时长,由于没有明确的统计机制,大多数为患者自我报告,因此全球遭受“长期新冠”困扰的人数也较为模糊。

但“长期新冠”持续时间越长,表现的症状便越多。

若患者在90天(约12周)内康复,在第二周出现的症状最多,平均有11种症状;而若患者在90天内并未康复,那么在确诊后的第二个月,出现的症状数量将达到峰值,平均有17种症状。

尽管这些症状大多较为温和,但还是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除了无法在短时间内重返工作外,患者也遭受着情绪上的挑战,包括长期焦虑、抑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

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长期新冠”

为什么有些患者会出现“长期新冠”,而有些不会?

研究者表示,尽管病毒已排出体外了,但在感染期间身体细胞已受到伤害,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之所以患者会长时间感到疲劳,部分原因是感染期间毛细血管发生堵塞,无法为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导致细胞受损,从而使患者感到疲劳。细胞受损或感染,也会产生炎症,影响人体新陈代谢。

研究者也发现,性别、年龄、身体情况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长期新冠”的持续时间与发生概率。

根据伦敦国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发布的报告,在其观察的4182名患者中(为2021年前感染),13.3%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8天,其中,“长期新冠”与年龄显著相关。整体而言,年龄越大,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越高。年龄在18至49岁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为9.9%,而当年龄大于70岁时,概率提升至21.9%。

根据英国社区传播实时评估(REACT-2 )的数据,与年龄在55至64岁的患者相比,年龄在18至44岁的患者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下降了30%至36%,45岁至54岁人群则下降15%。

在性别上,中年女性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较大。

40至50岁的女性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大约是同年龄段男性的2倍;50至60岁女性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也比同年龄段男性高出1.38%。

除此之外,若在感染新冠病毒前,患者的身体、情绪处于亚健康状况,那么在感染后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也更大。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者发现,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患者,在感染后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高出1.46倍;而患有哮喘等肺部疾病的患者,也与“长期新冠”有较强的相关性,出现的概率高出1.32倍。

接种疫苗能降低“长期新冠”概率

面对“长期新冠”,我们该怎么办?

目前而言,接种疫苗依旧是较为有效的缓解方法,但必须完全接种。

根据英国健康安全局发布的报告,若只接种了一剂疫苗,其效果有限,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与未接种疫苗的患者相同;但完全接种疫苗(接种2剂)的患者出现“长期新冠”的可能性降低了一半,相关症状出现的概率都有所降低,其中掉发、眩晕、呼吸急促改善的情况最好。

同时,确诊后接种疫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缓解“长期新冠”的症状。

有研究表明,在对24万名患者进行病史回顾性分析后发现,未接种疫苗的患者在初次感染后4周内接种了第一针,那么相比于没有接种的感染者,他们出现“长期新冠”的可能性降低了4到6倍。

而根据英国“长期新冠SOS”的报告,在其观察的812名患者中,有超过一半(57%)的患者表示接种疫苗后症状有所改善。

此外,对于不同的变异毒株,疫苗的有效性也不相同。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接种两剂疫苗后,相比于德尔塔,在感染4到8周后,奥密克戎BA.1引发的“长期新冠”概率更低,为8.7%,是德尔塔的一半。

而第三针对德尔塔引发的“长期新冠”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发病概率下降至8.5%,与BA.1相近。但第三针对奥密克戎BA.1与BA.2的效果有限,降幅较少。

目前,尚未有明确、系统的方式治疗新冠后遗症,中日友好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团队在采访时表示,新冠后遗症的负担仍然相当高,两年后整体健康程度还是低于普通人。因此,还需要继续探索“长期新冠”的发病机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也正因为人类对新冠的短长期影响仍有太多未知,贸然采取“与病毒共存”的策略,就仍有较大的风险,对中国来说,目前还是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慎终如始,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保持清醒、保持斗志,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

参考文献:

《More than 50 Long-term effects of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ong COVID: An overview》

《Attributes and predictors of long COVID》

《Risk factors for long COVID: analyses of 10 longitudinal studies and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in the UK》

《The effectiveness of vaccination against long COVID》

《Health outcomes in people 2 years after surviving hospitalisation with COVID-19: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Risk factors and disease profile of post-vaccination SARS-CoV-2 infection in UK users of the COVID Symptom Study app: a prospective, community-based,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Characterizing long COVID in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7 months of symptoms and their impact》

《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

相关后遗症流行率:由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患者组织共同主导开展的一项研究,共收集纳入了2020年9月6日至2020年11月25日期间,56个国家3762例确诊(检测阳性,1020例)或疑似(检测阴性或未检测,2742例)新冠患者的长期症状。

选稿:李婉怡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