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云南东川的绿色蝶变:从满目疮痍到青山绿岭
新华社2022-06-16 21:06:00

又见东川,已不是那个东川。

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仅为13.3%,有灾害性泥石流沟100多条,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

曾被誉为“天南铜都”,也是我国第一个因矿产资源枯竭、经济发展滞后而降级的城市……

如今,这里成为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东川区实现从满目疮痍到青山绿岭、从沙砾密布到瓜果飘香的巨变,森林覆盖率升至2021年的41.35%。

让我们走进东川,一起去探寻这片山河的绿色蝶变。

泥石流沟的新生

长约138公里的小江是东川的“母亲河”、金沙江一级支流。流经东川境内仅90余公里,多达107条泥石流沟渠分布两岸。

历史悠久的铜矿开采成就了东川,但长期伐薪炼铜也导致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泥石流犹如“座座山头走蛟龙,条条沟口吹喇叭”,还造成山区土地荒漠化。

面对泥石流之苦,东川人民并不屈服,从20世纪70年代起把工程治理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总结出稳、拦、排的泥石流治理“东川模式”。

在蒋家沟的河床上,一道5米多高的导流堤“箍”住了泥石流,其两侧形成了巨大反差,一侧是灰色,这是泥石流冲刷后留下的砂石;一侧是鲜亮的绿色,这是种满瓜果蔬菜的2600亩田地。

“实践证明修建导流堤来治理泥石流是可行的,有效保护了下游村庄、企业、农田和公路。”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周永贵说。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13年蒋家沟出口段附近发生泥石流后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蒋家沟出口段附近生态修复治理后的景象(6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不仅是蒋家沟,在大桥河、大白泥沟,治理后的荒滩成为绿油油的良田,行道树、防护林郁郁葱葱。

治理小江就是保护长江。在拖布卡镇新店房村补味沟,一条条巨大的冲沟划开山体,有的沟口直抵小江边。

一项竣工于2021年11月的工程正探索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模式——柑橘树和泥石流防治相结合,曾经光秃秃的山坡已绿意盎然。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实现面山绿化、群众增收。”周永贵介绍,这项工程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超12.45平方公里,将实现年平均拦蓄泥沙1万吨以上,每年为群众增加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

小江大治。“十三五”期间,东川整合各类资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51平方公里,大片泥石流冲击滩变为耕地、林地,既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改善了小江流域局部生态环境。

绿色协奏曲

眼下,干热的小江河谷将迎来雨季,这是东川一年内最适宜植树的季节。

在小江两岸的山坡上,密密匝匝的新银合欢树犹如绿色长廊;在拖布卡镇格勒村,3000多个树坑已经挖好,等待树苗移植……

森林覆盖率从最低时的13.3%升至2021年的41.35%,是什么“魔法”让东川获得绿色重生?答案藏在一届届东川区委区政府的行动里,藏在干部群众手上的老茧里。

干旱是小江河谷的典型特征。这里年均降水量700多毫米,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加之地质破碎,很多荒坡年年造林不见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川每年投入造林资金1000万元,以“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目标向绿而行,2014年还把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干部离任绿色责任审计。

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黄晓梅介绍,在实践中,绿化工作者发现了能适应干热河谷气候、成活率高的新银合欢树。针对干旱缺水,独特的“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在东川应运而生,这种半月形的树坑上口大、下口小、漏斗底,能有效拦水保墒、提高树木存活率,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这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蒋家沟附近运用“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种植的树林,远处是泰国正大集团蛋鸡全产业链扶贫项目(6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如今,在河谷种新银合欢树,在山腰种经济林果,在高山禁牧轮牧,一幅因地制宜、立体多样的生态建设画卷徐徐展开。

东川区法者林场管护着原始冷杉林、水源涵养林等在内的7万余亩森林,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36年来,共产党员、护林员崔双红与这片森林相伴相守。“护住这片绿色,就是守住未来。”他说。

6月2日,护林员崔双红(前)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法者林场巡山护林。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东川共完成营造林29.91万亩,其中荒山造林12.1万亩。2019年,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这几年政府实施禁牧轮牧,不仅植被变好了,麂子、獐子……也回来了,我们发展生态旅游有了底气。”带头禁牧的汤丹镇大地坡村监委会主任刘金明说。

5月31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大地坡村监委会主任刘金明在使用无人机查看山林状况。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人与青山两不负

横亘在高山峡谷的采矿遗址、运铜古道、矿山公路,是东川人抹不去的记忆。

2009年,东川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这座城市直面现实,山河共治,逐步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之路。

曾经堆满矿渣、石头的尾矿库变成姹紫嫣红、蝶飞莺舞的花海,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2021年,汤丹镇在500亩的尾矿库坝体上种植马鞭草、八宝景天、长春花等,打造了小江四季花海。

5月31日,游客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小江四季花海参观游玩。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自今年‘五一’营业以来,这里已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30余万元。”汤丹镇党委书记马云彪说。

矿渣上“开出”鲜艳的花、“结出”增收的果,是东川人不惧困难、心怀“诗与远方”的写照。

不仅是花海,东川热谷农业也蓬勃发展。在1000多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智能温室大棚里,无土栽培的西瓜和哈密瓜圆润饱满,每天有10多吨瓜果从这里销往各地。

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金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在智能温室大棚里展示种植的小江西瓜(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这是荒滩变良田的缩影。从露天种植、钢架大棚到现在的智能温室大棚,小江西瓜见证了东川农业迭代发展。这家农业龙头企业已带动300多名群众就业,包括80多名脱贫群众。

今年4月1日,随着泰国正大集团昆明东川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扶贫项目正式投产,“下蛋的金鸡”在蒋家沟附近的河滩上“做了窝”。

“我们将带动种植、畜牧、物流、旅游等上下游产业实现多方共赢,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企业负责人说。

2015年至2019年,东川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连续被评为良好等次,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跨越之路。

通过综合利用,汤丹镇黄水箐尾矿库的矿渣“变废为宝”,成为建材原料;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大地坡村的光伏电站一景(5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群山之间,连片的光伏电站为绿色发展“充电”、让群众收获“阳光红利”;

在斑斓绚丽的东川红土地上,羊肚菌、红托竹荪等林下产业蓬勃发展,“美丽经济”有表有里……

这是东川红土地一景(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19年4月,东川区宣布脱贫摘帽,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2021年脱贫群众人均年收入10177元,同比增长14.10%。

从满目疮痍到绿染铜都,未来东川将继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咬定青山不放松,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