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夜读|这些老软件里,有我们的青春
澎湃新闻2022-06-15 21:22:00

上大学的时候,刷剧都得用个视频软件,还得上网找资源。我一开始用的暴风影音,但是广告弹窗有点多。后来室友推荐我说:“用QQ影音吧,这个广告少。”于是,整个大学期间我几乎都用的QQ影音。

再后来,我就把它忘了。因为真的用不着了,看片后来就不用视频软件了。甚至,我现在都不怎么看片了。

今天看到一个消息,QQ影音下架了,所有版本都不能下载了。虽然下载的图标改成了“敬请期待”,但人们大概也知道,未来可能后会无期了。

结果还没完,又来了一个暴击,微软的IE浏览器也永久关闭了。这个地球的小图标,曾经承载了多少兴奋与激动,多少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起点,就是从这开始的。

不得不说,这些年人们送走的老软件有点多,包括但不限于千千静听、天天动听、虾米音乐等等。像我们这种当年和同学一起去网吧的男生,还送走了很多老游戏,《传奇》、《奇迹》、《石器时代》、《魔力宝贝》等一串。对于这些,不懂的人看着没什么,但我相信,一代人只要看到这些名字,哪怕是个五大三粗、头秃谢顶的中年男人,泪腺也会一松。

前两天看了一个短视频,我就差点绷不住。那是模仿着Windows XP的开机画面,那个开机声音一响,标志性的草地桌面一出现,“爷青回”的感觉就来了。然后视频里鼠标点开了QQ,依次出现咳嗽和嘀嘀嘀的音效;又点开了千千静听,放起了老歌;最后,点开了跑跑卡丁车的图标,巨大的厂家logo出现在屏幕上……

这简直就是我本人。当年和哥哥、弟弟一起去网吧,基本就是这一套操作流程:开机、QQ、音乐软件、游戏。那个时候网吧条件也不好,冬天冷得缩手缩脚,我们仨就缩在羽绒服里。那种兴奋与激动,什么天冷天热、烟味嘈杂,统统无所谓,现在想来只有美好。

这些软件一停用,好像就把青春带走了,把人生的一个阶段给收束了。其实很多软件还在呢,比如QQ影音没了,但暴风影音还在,想回味青春的话,下载回来点开就是。但是我们心知肚明,那种感觉不会回来了。

青春的感觉很难形容,它是属于集体的,是一种带有某种时代况味的记忆。那时候的互联网,并不像现在这么天然,那个时候有一个很具体又有点做作的词,就叫“上网”。

上网冲浪,得在家拨个号,或者去网吧,甚至会跑到家长的办公室去。总之,你得有一个具体动作。我们也很清楚,网上和网下就是两个空间,要想进入这个无穷无尽的世界,你必须付出一些成本,有意识地“上网”。

所以,经历过互联网早期的那一批人,并不是互联网原住民,并不是生来自带互联网DNA,这是我们选择的结果。这是一批想去看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人,想方设法地来到了网上。

大家的价值观是多元的,那时候的网络上也是吵吵闹闹的。但有一些价值与认知却是共享的,就是大家很想看世界,很想对话,很想认识千里之外的另一个人,这些气质是共通的。而这些,也让那个时候的人,那个时候的气息,显得那么外向。

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了,很多人到网吧,花3到5块钱一小时的成本,就是为了聊QQ,或是进一个聊天室胡侃。人们是多么渴望表达与倾听,把自己狭小的世界增添几个维度,付钱陪聊都可以。

那个时候的互联网,也有着起步期的草莽与粗放。没有现在这么高级的算法,也没有那么多精致的套路。火星文、非主流什么的,都是网友自发创造的,也很难找到什么希望从中获利的推手。

那个时候很少见到精心设计的推广,个性化定制的推荐,让潮流无孔不入地包围你。互联网是个新事物,但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那个时候的网络却是如此古典、生涩、稚嫩。

当然,也没必要把过去想得太美好。要说互联网内容的丰富和精彩程度,肯定还是不如今天的。就好像前几天我想回味一下老游戏,就把《金庸群侠传》又打开了下。那个满屏幕的颗粒,那个难以直视的画质,让我没坚持几分钟就放弃了。看来,很多事物还是在回忆中才是最美的。

英文中表示“怀旧”有一个专门的单词nostalgia。有趣的是,这个词其实是到了20世纪之后,才有了怀旧的意思,最早只表示思乡。怀旧或许就是个现代病,正因为一切发展得太快,才会让人眩晕,让人留恋那个简单、清晰的过去,仿佛过去就是我们的精神故乡。

只要活在一个发展的时空里,我们恐怕就无法摆脱怀旧的支配。别说今天QQ影音下架引发80后、90后的“爷青结”,相信哪怕是今天大火的APP未来下架了,也可能引发一波00后、10后的“爷青结”。只要往前走,“离开故乡”都是免不了的。

所以,还是向前看吧。QQ影音下架了,但真要人们拿现在的使用习惯去交换,你愿意吗?更不用提IE了,那个浏览速度,简直就是一场心智的修行。

我们有很多青春的记忆,但情怀终究敌不过市场的逻辑,人们其实也不会混同这两者。离愁别绪和经济理性,相信大家都会分得很清楚。

但我也相信,我们共享的青春记忆,初见互联网时留下的精神遗泽,依然会在长久的未来,给我们带来温情与感念,也会锚定我们看看世界的信念。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