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五年看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彰显新成就→
上海黄浦2022-06-15 15:43:16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勾连着人与城市的血脉记忆,同时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也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注入生机活水,在内增强凝聚力,在外形成吸引力。

上海因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脉产生了独特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化。

“码头”“源头”“潮头”

构筑着城市吸引力

今年1月23日下午,雨中的美琪大戏院门口,观众打着伞排着长长的队伍有序入场,这是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第400场演出。
留言板上写着“电波值得”“舞剧天花板”“愿电波永不消逝”,有“00后”观众说:“电波陪伴我从18岁到20岁,我也会陪伴它从400场到500场”。

1月23日,驻场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迎来第400场演出,观众纷纷在留言板上写下一路陪伴的感受

上海是全国文艺重镇。五年来,沪上文艺界完成百部精品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串起“上海出品”文艺精品的主线,《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其中典型——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入,让舞台上的“电波”极具辨识度。

“当我们用守正创新的舞台审美,赋予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故事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年轻观众不仅愿意接受,并且能产生巨大共鸣。”饰演“兰芬”的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说。

“80%以上的编辑是80后、90后年轻人,80%以上拥有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年轻化、专业化,是2019年8月挂牌成立的“上海市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30多位编辑的写照。

在上海,年轻人编、年轻人读“党的诞生地”图书,成为一股潮流。《革命者》《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千里江山图》等优秀图书串联历史、展望未来;上海作协发起的“红色起点”“红色足迹”主题创作项目接连奉献佳作,并同步开发有声书。

上海中心朵云书院·旗舰店

“可能没有第二个城市会把这样重要的位置给一家书店,这是离天空最近的书店。”2019年8月,朵云书院·旗舰店在上海中心大厦52层开业,浙江作家余华站在店堂中央感慨道。

跨界、碰撞、融合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这在上海源源不断。兰心大戏院旁,2020年12月开业的朵云书院·戏剧店书店不仅举办讲座、读者见面会,还上演“不插电”音乐会、戏剧工作坊。书店一层摆着“演艺大世界”售票机,市民可以在这里浏览剧目,购买补贴票。

距离外滩不远的汉口路650号亚洲大厦,常有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慕名而来。这幢21层高的写字楼,近年进驻了16家不同类型的演艺空间,2020年8月以来演出2500场,观众27万人次。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一年演了380场,接待观众逾4.3万人次,在上海获得成功后又复制至长沙、成都等城市。

2017年来沪观演后,苏州小伙张旭辰从此与上海结缘。在这里,他完成音乐剧启蒙,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登台演艺大世界,在亚洲大厦收获舞台第一束追光和第一批粉丝。他在上海奋斗、渐渐出彩的日子,见证了音乐剧成为亚洲演艺之都最繁荣的艺术品类。未来,这名应届生的规划依然与上海相关,“上海最好的地方,就是给予新人丰富的机会和平等亮相的舞台”。

2018年以来,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区域及外滩、创意码头、世博滨江、新天地、复兴路,“一中心、五集群”的“演艺大世界”格局渐成规模。

注重城市与人的相互成就,是一座人民城市的情怀,也是城市软实力中“最上海”的文脉传承之一。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上海的演出会陆续归来,在商场、办公楼,甚至咖啡店看演出,都将是时尚之选。截至去年年底,上海授牌的演艺新空间数量已达100家。与此同时,专业剧场也积极探索“演艺+”,比如上海音乐厅充分利用历史建筑特色,与院团打造阳台歌剧、沉浸式芭蕾以及“光音的故事”墙体秀。总经理方靓表示,将以人民广场作为音乐厅的泛音乐空间,打造城市音乐旅游目的地。

“不仅可以坐在座位席上看演出,你还可以站在舞台上看演出,在剧场的各个角落看演出,跟艺术家互动等等。打开了想象的大门,剧场就会成为一个艺术的生命体,有活力的生命体。”方靓说。

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上海激活“源头”、做强“码头”、勇立“潮头”。去年,上海举办营业性演出近4万场,场次规模与2019年疫情前基本持平,演出生态海纳百川,越发丰富而多元。眼下,上海各家院团和演艺机构都在埋头打磨原创精品,为演出市场重启积蓄力量。

令人期待的城市文化地标

共建共享品质生活

华灯初上,浦东新区迎春路、合欢路、锦绣路与世纪大道围合的成片树林中,一座乳白色建筑透出暖色灯光——这是即将开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徐冰等10位中外知名当代艺术家围绕图书馆进行创作,这里也是全球范围内新开馆艺术品规模最大、艺术家参与最多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国际上一座公共建筑至少有1%的成本投入于艺术品。”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说,这不仅是营造阅读环境,更是融入城市的公共艺术品。

上海图书馆东馆

同一区域,上海博物馆东馆正在紧张建设中,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等形成上海又一片互联互通的文化高地。遥望后滩地区,以“中国扇”为造型的上海大歌剧院计划于2024年年底前完工交付,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着力打造“世纪精品”。

“浦东花木10号地块”是上博东馆的选址,寒来暑往5年过去了,从工程奠基,到主体钢结构封顶,再到土建冲刺……看着她从一张蓝图,到如今初具雏形,上博馆长杨志刚介绍说,外立面有弯曲的反弧状,也有平面,寓意既象征着陆地,又象征着海洋,体现了上海“海陆交汇”的地理特征,同时也是上海的一种文化品格。

上博东馆建筑整体呈矩形体块,造型简洁挺拔,白色带一些天然的纹理,跟中国山水画的朦胧意境相呼应。杨志刚用“开放”、“共享”、“复合”概括了建筑布局和空间特色。像40米高的大厅顶部是680平方米的玻璃穹顶,自然光可以洒进室内;正在施工的旋转坡道以及五楼占地数千平方米的露天区域,在物理空间上让博物馆里的人跟城市产生了交流。

“这里有一个旋转坡道,像我们这个城市一样是开放的。站在这里可以眺望城市,然后和城市、和现代生活产生一种交流,有一种对话的意味在里面。”杨志刚说。

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上海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载体,吸引国际高质量文化资源集聚,提升上海文化意义上的“核心功能”。

上海浦东美术馆

去年7月,位于小陆家嘴滨江核心区的浦东美术馆开馆,三个大展同时推出。业内人士感叹“其中任一个展览就足以成为世界级美术馆的重磅,上海一次办了三个”。

毗邻东方明珠、面向黄浦江,浦东美术馆占据了小陆家嘴地区最后一块土地。关注市民对艺术文化的美好追求,建设高品质城市公共文化客厅,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蓝天白云、江鸥汽笛、巨大的厂房和高耸的塔吊耸立在黄浦江畔。百余年前,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如今,滨江区域被打通,市民在这里跑步、骑车、拍照——昔日工业锈带成生活秀带。

上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黄浦江45公里滨江公共岸线、苏州河42公里公共岸线近年相继贯通,市民不仅能在“一江一河”散步、赏景,也能在昔日老厂房改造的空间看展览,在滨江的休闲驿站阅读、学习、头脑风暴——上海证明,在城市也能诗意栖居。

不仅如此,上海市民家门口的文化生活越过越精彩。2019年底,上海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去年3月,曾被热情市民“秒光”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开班,除群艺馆本部外,新增静安、徐汇、长宁、虹口四个区分校,46门课程不乏汉服舞、相声、巴扬琴等小众课程。下半年,又有5个区开设分校。

五年来,上海着力塑造具有红色基因、海派魅力、江南风韵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城市精神品格融汇文脉,成风化人,构筑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地标从蓝图变为现实,随着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重大文艺、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
历史文脉有机传承
上海按下“重启”键后,年轻人纷纷在社交媒体晒出在武康大楼“打卡”的照片。蓝天白云之下,这幢历经百年风雨的大楼,犹如一艘昂首大船,破海而出。

上海武康大楼

几年前想要拍到一张漂亮的武康大楼照片几乎不可能:杂乱的架空电线切割着天空,不锈钢防盗窗、空调外挂机如补丁挂满大楼,路边各式立杆挡住了建筑的浮雕细节……

2018年起,上海启动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行动。次年1月25日,武康大楼周边盘踞空中的“蜘蛛网”全部入地,这幢历史建筑重现完整身姿。

武康大楼只是一个缩影。市级历史风貌保护道路新华路,累计完成电缆入地4.76公里、割接空中信息线缆422根,拔杆292根、立杆77根。如今2.2公里路段,只见350余株梧桐树交织掩映身后的历史建筑。随着这项行动持续推进,上海的天际线越发清朗,“城市表情”更加灿烂。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武康大楼底楼的陈列室中,可以了解聂耳曾在这里试弹《义勇军进行曲》;大楼对面,是宋庆龄故居;向周边步行,会路过巴金、柯灵、张乐平等人故居……这一大片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年轻人可以打卡历史建筑,读到历史故事,也能消费文创雪糕、潮流单品。

在上海,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位于四川北路的“今潮8弄”,是典型的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其中数十栋老建筑始建于百年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文化人士曾活跃于此。在原址修复、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一批文创、演出、展览被引入其中。

一大会址的石库门老建筑旁,矗立起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融入繁华的新天地商圈;千年历史的龙华塔与龙华烈士陵园相伴,环绕的天钥桥路、龙华路、宛平南路车流涌动;团中央机关旧址所在的渔阳里,一墙之隔是上海Z世代喜欢的融合商业体淮海TX……难怪有人说,红色文化在上海不是高高在上让你不敢触碰,而是浸润在城市细节中让你感同身受。

去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明确提出:“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独特光彩。”

去年10月,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迎来在上海参加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中外嘉宾。从描绘黄浦江的《曲水园图》到泰戈尔的毛笔画,他们感叹上海文化的包容、开放和创新。

第一次来到上海的肯尼亚卡拉蒂纳大学讲师秦肯说:

希望世界更好地通过上海这个窗口认识和研究中国;中国的故事与文化也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

上海用实践证明,城市历史文脉是活着的,与当下的城市生活产生关联,给予未来发展以文化滋养。

上海把最好的资源、最美的风景留给人民,也培育梦想生花,让越来越多人在海纳百川的城市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一次次价值认同的积蓄中

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

这座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初心不变

编辑/孙冲

来源 / 上海大调研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选稿:王珂然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