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1届本科生平均月薪5833元,十大专业起薪最高
第一财经2022-06-13 11:09:25

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预计达到1076万人,相比2021届增加167万人,叠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广受关注。那么,去年,2021届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2022年6月13日,麦可思《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下称“报告”)正式发布。本报告基于麦可思公司2022年度的大学毕业生跟踪数据而撰写,反映的是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跟踪评价结果。

应届本科生读研比例持续上升 近两成本科毕业生读研

报告显示,应届本科生读研比例持续上升。2021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外读研比例为19.2%。其中,国内读研比例为17.2%,较2019届(15.2%)的增幅为13%。其中,2021届“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为35.4%,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为13.6%。较2019届上升明显。数据显示,2019届“双一流”院校为30.0%,地方本科院校为12.2%。

与此同时,考研“二战”比例上升,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准备国内考研(不就业,脱产备考)的比例为6.1%,其中准备“二战”的比例达到4.9%,较前两届同期(2019届3.4%,2020届4.3%)上升。

其中,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二战”比例高于“双一流”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首次考研失利的情况更为普遍,2021届准备“二战”比例达5.0%,高于“双一流”院校(3.7%)。这反映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毕业生更希望通过研究生学历增加就业竞争力。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历年报考数据发现,从2017至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201万人、238万人、290万人、341万人、377万人、457万人。2022年相比2017年,5年间报考人数增加了256万人,增长了1.27倍。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分析,这些年高校招生人数扩大,本科毕业生增多,就业竞争激烈,考研人数也增加了。相比本科生,硕士生在就业的时候优势明显。现在求职过程中,很多稍好一点的岗位都要求硕士。

除了考研人数,考公、考事业单位的本科毕业生也快速增长。应届本科生考公趋势明显。数据显示,待就业本科生(2021届比例为5.7%)除正在找工作之外,剩余半数都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女生更倾向于“考公”。正在备考公务员的2021届未就业本科毕业生中,女生占比(63%)远高于男生(37%)。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刘成斌教授在发表的论文《向体制内卷:疫情风险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中指出,新冠疫情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具有明显向体制内卷的特征。这个结论是通过对深圳市368位大学生的问卷分析得出,求稳成了大学生求职颇为看重的指标。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当前不少行业受到疫情的冲击影响较大,影响了招聘需求。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也更加追求稳定性,争取进入到体制内。

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5833元 十大起薪最高的本科专业有哪些

在就业的毕业生中,薪资情况总体如何?报告显示,疫情影响下,大学生薪资增速放缓。2020-202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起薪平均涨幅(本科:4%,高职:3%)低于疫情前的2018-2019届的起薪平均涨幅(本科:7%,高职:6%)。2021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5833元、4505元。

不同区域的薪资水平差异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应届生在长三角(2021届本科:6484元,高职:4984元)和珠三角地区就业的薪资水平(2021届本科:6431元,高职:4748元)始终保持领先。

从专业差别来看,本科计算机类、高职铁道运输类专业月收入较高。2021届本科计算机类、高职铁道运输类专业月收入较高,分别为6886元、5280元。其中,本科专业方面,月收入最高的本科专业是信息安全专业,达到了7439元,软件工程专业月收入也超过了7000元。此外,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互联网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动化也进入前十名。

满意度方面,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专业是信息安全(81%),高职是铁道机车(84%)。其中,本科专业方面,信息安全专业满意度达到81%,动画、信息与计算科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软件工程、建筑学、小学教育也进入到前十。

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仍然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比例为46%,高职为63%。然而,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近两年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本科生比例(2020届、2021届分别为48%、46%)较2019届(49%)持续下降。

报告认为,促进大学生毕业落实的稳定,需特别关注市场化岗位的供需和拓展情况。雇佣了大量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需有针对性地纾困。

作者:林小昭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