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90部非遗纪录片,温暖你的周末和你的心
上海静安2022-06-11 16:32:34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今天起,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推出“非遗云展播”活动,精选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近年来组织摄制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作品90部,供市民免费线上点播观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希望这些充满温度的作品、技艺和匠心,能够温暖你的周末,更能温暖你的心。

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片

(30部)

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片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的重要组成项目,于2009年开拍,持续至今,已累计摄制近60部作品。
专题片以高清晰的影像和高保真的声音,全面、完整地对上海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进行专题介绍,力求体现历史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注重史料价值,充分展示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片推荐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起源于明代,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江南丝竹风格“小、细、轻、雅”,曲目丰富,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

奉贤滚灯

奉贤滚灯是一种民间舞蹈,流传于上海市奉贤区西部,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奉贤地处杭州湾入海口,历史上水患频繁,于是在民间就产生了戴面具舞滚灯以求降伏水魔的仪式,后逐渐演变为民俗活动。每逢奉贤各镇灯会、节庆、丰收,皆以舞滚灯为荣。滚灯在民间被称为“百灯之首”“灯中之王”。

罗店划龙船习俗

宝山罗店地区的划龙船习俗,始于明、盛于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成为长三角地区端午时节的知名民俗活动。罗店龙船重观赏、轻竞渡,比招式,不比速度。与此同时,陆上表演也丰富多彩。每年罗店划龙船之时,总会“引方圆百里之民众,呈万人空巷之盛况”。

石氏伤科疗法

石氏伤科疗法属于中医正骨疗法,为石兰亭于1880年所创,熔传统武术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以“十三科一理以贯之”的中医理念运用于中医骨伤科,是中医骨伤科独特的诊治方法,发展至今已传承五代。

《海派百工璀璨非遗》微纪录片

(60部)

《海派百工璀璨非遗》微纪录片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纪录片以最高8K超高清形式呈现,记录本市国家级、市级、区级传统工艺类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讲述非遗传承人“一生择一事”的专注,展现其精美的作品、精湛的绝活、独特的匠心及其背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彩推荐

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

曹素功于清康熙六年(1667),在安徽歙县岩寺镇创设曹素功墨庄。同治年间(1864),曹素功墨庄从苏州迁居上海。受上海大都市环境及海派文化的影响,曹素功开始为海上书画名家定版制墨,书画家也纷纷参与绘稿设计,使之创新发展成具有海派特色的制墨技艺。至今传承十三代,绵延三百余年。

海派旗袍制作技艺

旗袍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辛亥革命后,新式旗袍几经演变,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女装典型。1920至1930年代,上海率先改制旗袍,使旗袍更加合身,充分显示女性曲线,并大量运用各种镶边、滚边、嵌边等特殊工艺,花钮装饰也极具特色,形成了新颖、时尚的海派风格。

海派玉雕

中国有四大玉雕流派,分别为海派、扬派、北派和南派,海派是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玉石雕刻艺术风格的派系。海派玉雕发端于上海市原南市区老城厢一带,全面继承了中国玉雕的精湛工艺,器形讲究“雕琢细腻、讲究章法、造型严谨、庄重古雅”,特点在于“炉瓶器皿精致、人物鸟兽生动传神”。

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

南翔小笼馒头原是嘉定区南翔镇的传统名产,起始于清代同治年间,创始人黄明贤。起初主要分布在嘉定区南翔镇,后来扩展到嘉定全区及上海豫园老城隍庙等地。南翔小笼馒头素以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而闻名,出笼时14个以上折褶均匀清晰、小巧玲珑,是深受国内外顾客喜爱的风味小吃。

更多精彩视频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欣赏


选稿:刘佳韵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