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传统文化如何连接现代生活?上海这些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有妙招
东方网2022-06-09 19:28:48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6月9日报道: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非遗光彩”。围绕这一主题,上海市非遗协会今天举行线上座谈会,与会嘉宾认为,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就是古为今用、传承发展、守正创新。

作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玫瑰栽培技艺”的项目保护单位,上海盛政实业集团在崇明拥有数千亩玫瑰种植基地,形成了一条集玫瑰种植、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展示、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开发设计了洗护用品、养生饮品等一系列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玫瑰产品。上海盛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政认为,要使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首先要让文化和自然遗产“活起来”,只有不断进行传承创新,才能让人们真正享受到自然的馈赠。

在上海丝绸集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钢看来,用经典的工艺技术来生产出满足今天人们生活需求和审美理念的产品,是一条必由之路。我们是市级非遗项目“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核心技术为缂丝工艺。缂丝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以真丝为基本原料,以“通经断纬”的全手工织造技艺为基础,制作出的画面栩栩如生,被誉为“丝绸之圣”,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公司自主品牌“海上丝韵”传承了这一工艺技术,并将其设计制作成多种工艺品和服饰品,在市场上享有盛誉。近年来,别具一格的围巾、缂丝香囊、茶包等同样广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老凤祥是上海知名的品牌之一,也是市级非遗项目“珐琅器制作技艺”保护单位。老凤祥海派珐琅秉承古法珐琅制作技术,集古今中外细金珐琅文化于一体。上海老凤祥珐琅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徐奇介绍,近年来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方面,公司进行了很多探索、尝试,比如推出一批珐琅系列产品,堪称“爆款”,不同系列的手链、项链、戒指、耳饰等饰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珐琅犹如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很多人对其感到陌生,实际上是缺乏好的创意和产品。对非遗项目的保护,需要在继承的前提上予以艺术加工、二次创作,加强前端的需求调研,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他说。

香囊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品,具有安神驱蚊等功效。随着现代人审美素养的提高,香囊早已不单单是驱蚊的药品,更是人们寄托的一种美好祝愿。上海荣庆堂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香囊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近年来开展了香囊大赛、香囊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香囊、喜爱香囊。上海荣庆堂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东说“如今的香囊款式众多,设计精美,香味也独具特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正是因其现代性的功能,得以让香囊文化重获新生。”

说到“末茶”,不少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抹茶”。实际上,末茶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流传到日本后才被称为“抹茶”。对末茶的传承,还包括茶具、茶礼等一整套体系,但它的故事却鲜有人知。有鉴于此,梁文涟近年来积极投身末茶保护,在她的努力下,“古法末茶制作技艺”申遗成功,成为宝山区非遗项目。她比对了末茶在中日两国的发展渊源,着力把末茶和现代生活方式相连接,近年来与各种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将末茶开发成糖果、点心、冰淇淋等,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作为传统文化的非遗,必须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而体现出文化遗产的‘当今价值’。今天参会的5家单位虽然从事的项目各有不同,但都是把传统的非遗技艺合理利用,经过重新整合、设计、开发,最终产生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收获了丰盈的经济效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说。

谈到非遗保护的未来趋势,高春明认为,非遗保护是阶段性任务,不是终极目标。“保护只是全部工作的一个初始阶段,一个基本步骤,不能仅仅为保护而保护,非遗保护不能永远带着‘氧气面罩’,必须让它回归生活。”他还表示,要把“遗产”变为“资产”,文化遗产只有产生了一定规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真正展现生机活力,对此最有效的做法是合理利用。

作者:包永婷
选稿:王珂然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