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湛江最适合恋爱的海岸线,千万别去,会上瘾!
湛江2022-06-04 17:12:00

南海之滨,三面环海,沿着湛江绝美海岸线漫步,欣赏渺无边际的大海,感受细软白沙包裹脚丫子的温柔,聆听海浪、车流、游客混合演奏奋进发展的交响乐……

湛江海岸线长达1243.7公里,海在城中,城在海中是湛江独特的美景,绵长的海岸线更是这座港城响亮的招牌。

罗锦屏 摄

连接湛蓝与金黄,独揽两岸美景

自古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海岸线偏偏“与众不同”,它同时坐拥两岸风景,一边享受着陆地的喧闹繁华,一边守护着广袤海洋的沉静内敛,两个迥异的世界看似互不干涉,线条的两端却出奇地包容,繁华与静谧,川流不息与波澜不惊,借由这条黄金分割线,共同绘出湛江的地域风情画卷。

罗锦屏 摄

郭龙碧 摄

郭龙碧 摄

须臾暮色至,野水皆晶荧,渔舟唱晚,夕阳渐斜,晚霞金灿灿的光辉一泻而下,海面翻起金色的浪花。沙滩换上华服,渔夫拾起劳作工具,向家的方向走去,光华落在肩上,随着步履移动而欢快跳跃,海岸线的那头是奋斗的丰硕果实。

蓝伟强 摄

王振秋 摄

关威 摄

兼具美丽与原生态,红树林成“海岸卫士”

在蔚蓝海洋与红褐陆地邂逅的潮间带,一段段绿色的“海上长城”矗立着,仿若“海岸卫士”默默守护身后的家园。它是红树林,湛江黄金海岸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涨潮时,海水淹没枝干,只剩下一顶顶绿伞;潮水褪去,又恢复逶迤连绵的森林模样,别有一番意趣。

梁波 摄

郭龙碧 摄

千百年来,红树林长驻海边,与风浪搏击,守护着堤岸,也守护着湛江物种多样化。黄昏时分,夕阳透过红树林,光影斑驳浮动,外出觅食的鹭鸟纷纷归巢,在红树林上空盘旋,若得闲了,乘一叶扁舟,穿行于红树林间,聆听白鸟啼鸣,沿海岸线赏景,岂不美哉。

何盈 摄

郭龙碧 摄

刘洁贞 摄

见证开放与发展,抓住黄金机遇

作为粤西和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湛江乘着与海南相向而行的东风,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发展港口经济,徐闻港开港,徐闻到海口只需一个多小时,粤琼两省合作更加紧密,湛江港升级改造,成为华南沿海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可通航和接卸40万吨船舶的世界级深水良港,获选“2021年可持续发展港口”十强。

彭镇强 摄

彭镇强 摄

随着近年“网红”旅游地打卡形式崛起,湛江不再“隐秘”。结合文旅融合发展趋势,充分挖掘丰富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琼州海峡国际旅游目的地,擦亮“冬休避寒旅游胜地”名牌,并与周边省市抱团发展,山呼海应,优势互补,打造粤桂琼旅游“金三角”,吸引越来越多人来此休闲度假。

罗锦屏 摄

罗锦屏 摄

彭镇强 摄

资金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融合,核心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这个城市逐渐与港口共生共荣,蓬勃发展。

来源:湛江发布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