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梅熟麦饭香 仲夏农事忙(二十四节气)
封面新闻2022-06-04 08:17:00

图①:夏至后,浙江省绍兴市十里荷塘美景。  陈 禹摄(资料图片)  图②:芒种节气,小麦成熟。图为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苍马山麦田风光。  王文杰摄(资料图片)

芒种

今年6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75度的位置,“芒种”悄然而至。

“麦陇无际黄云平”,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于每年6月5日左右开始,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来临。

四野皆插秧

“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是典型的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田间处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芒”又与“忙”谐音,“芒种”也可以说是“忙种”了。

在古代,人们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芒种时节,螳螂在上一年深秋所产之卵经历冬春终于孕育出小螳螂;芒种之后,伯劳鸟出现在树上,感阴而鸣;而善仿其它鸟鸣唱的反舌鸟,此时却因为感应到阴气停止了鸣叫。

爱此一雨凉

到了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黄梅时节。梅雨天持续阴雨、雨量增多、气温增高、空气潮湿,有时也可能伴有低温天气。有些年份,阴雨甚久,感觉尚未入夏便淅淅沥沥,等到云销雨霁,就直接到了盛夏,正所谓“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在东部部分地区,全年降雨量的1/3左右是在这一时节积蓄的。

梅雨的正常到来对水稻、棉花等需水量较大的作物有利,但阴雨日多,空气湿度大,也容易造成室内物品生菌发霉,应注意通风晾晒以防潮。

村村捣麦香

芒种时节,各地有不同的风俗。

安苗是皖南一些地区的农事习俗。每到芒种,种完水稻后,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祭祀用的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用蔬菜汁染上颜色,祈求五谷丰登。

贵州东南一带,每年芒种前后有打泥巴仗节。当天,男女青年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谁身上泥巴最多,谁就最受欢迎。

芒种,这个挥汗如雨的大忙时节——它用自然的节奏引领着劳动者的步履,让人们用辛勤的劳动与汗水收获果实、培育梦想、迎接希望。

夏至

今年6月21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为夏至日。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到达极限。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大约在公历每年6月21日或22日交节。

昼晷已云极

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古人在平地上立一根竿观察太阳光投射的竿影,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那一天,便是夏至。

“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所以得名。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是月农稍忙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夏至不热,五谷不结。炎热虽似煎熬,实则为馈赠。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蔓延滋长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

常谙夏至筵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伴随夏至而来的,还有各色美食。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原因和说法有多种——

象征白昼的长短

用面条的长来比拟夏至的白昼时间。

预示三伏天来临

夏至后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入三伏天,也就是夏季最热的时期。这时候吃凉面就是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

新麦登场要尝新

华北、华东夏至前当季的新麦就已经成熟,用新收割的麦子磨面擀面条。汗水的印痕、田野的芬芳、收获的喜悦,都在这一碗面中,极有耕耘之后的成就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