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韵新声》端午节目:文物和古韵中,打开传统佳节的“前世今生”
文汇2022-06-04 06:48:39

▲《古韵新声》端午节目全景式呈现了端午节人文与自然兼备的双重意蕴。 制图:冯晓瑜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代流传至今的诗句许多人耳熟能详。而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在节目中这样广而告之:“大约从汉末开始,人们逐渐赋予端午更多的人文情怀,这才把纪念屈原与之联系起来。关于端午节,我们仍有许多认知的空间。”

6月3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推出的《古韵新声》端午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担任文化访谈嘉宾,以“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表现形式,深入挖掘端午节的历史底蕴,在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满满仪式感中打开传统佳节的“前世今生”,全景式呈现了端午节人文与自然兼备的双重意蕴。

专家评价,《古韵新声》端午节目兼具思想性、艺术性,是一场绵延千年、人文气韵浓郁的传统文化之旅。年轻的网友不吝用网络世界的高度赞美为传统文化点赞,“跟着审美天花板长知识”!

跟着28件文物,重新阅读节俗文化与古代社会生活画卷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节日之一,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和文物。这些习俗和文物,不仅蕴藏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祈愿的质朴表达,更是了解历史文化变迁、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媒介。

有网友称,《古韵新声》端午节目是“传统节日版的国家宝藏”,因为28件与端午节相关的文物从全国各大博物馆里被请上了节目。跟随28件文物,观众沉浸式感受历史,重新阅读古代社会生活画卷,探寻节俗里的文化基因。

节目从古籍、古画、诗词里寻找蛛丝马迹,引领观众了解端午的本来面目:打开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俗重此日,与夏至同”是最早可见的“端午”字样;《易经·乾卦》第五爻记载着端午“飞龙在天”的吉祥寓意,这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龙形器和唐赤金走龙的形态异曲同工,都蕴藏着中华先人对端午的认知。

让网友赞叹“一秒都不想错过”的,还有不同朝代文物中呈现的端午风光,其中既有古人在端午时节的生活图景,也有中华先人对自然细致的考察和端午丰富的人文内涵。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生动再现了北宋皇家园林金明池上龙舟争标激烈热闹的场景;清代画家金廷标的《儿童斗草图》,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清朝端午时节斗百草的风雅与童趣;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指甲盖大小的“迷你”草编粽子,让人们对唐朝花样百出的粽子样式充满了想象。而在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中,陈洪绶《屈子行吟图》、傅抱石《屈原图》《渔父图》、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和唐赤金走龙、南宋陈容《九龙图》、战国羽人划船纹铜钺、清代徐扬《端阳故事图》册等珍贵文物,同样勾勒出中华文化流淌的方向与温度。

让历史“活起来”,在古今对话中启迪今天的年轻人

新科技赋予了中华传统节日以新的诠释姿态和艺术感染力。《古韵新声》端午节目中,各种新视听手段轮番上阵,进一步将端午的文化风貌可视化、艺术化。值得一提的是,节目中的多数文艺创演作品都是原创之作,这些饱含古典韵味的作品从历史中走来,从诗画中走来,从火热的先民社会生活中走来,传递着我们民族的精神美学。

歌曲《沧浪行》根据屈原作品《楚辞·渔父》改编,现场舞台通过大屏、地屏、AR虚拟技术等将屈原行吟江畔的场景进行艺术化呈现,打造出楚地江畔沧浪之水翻涌、太阳从邈邈远山升起的丰富场景,以画面语言昭示屈原如沧浪般澎湃的赤子心、如天空一样清澈明亮的高洁品格。节目中最让人动容的一幕当属《归乡》。屈原和余光中,一位是以身殉国、心系故土的“楚辞之祖”,一位是半生颠沛流离、思念故乡的“乡愁诗人”。节目创新视听,打破时空界限,让这对灵魂知己跨越2000余年展开“对话”。电视机前,许多年轻人从我们民族的心灵原乡里,感知到了世代不变的家国情怀。

《采莲曲》中AR营造出荷花映日、莲舟荡漾的悠然自得,而《斗百草》中端阳斗草的风雅童趣,《端午》里榴花绽放、角粽飘香的逸致闲情,《猗兰操》君子如兰、幽香自放的独特韵味……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当文物与历史在荧屏上“活”了起来,新时代的年轻人也在这场古今对话中进一步筑牢文化自信。

作者:王彦

编辑:施薇

作者:王彦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