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端午粽子“甜咸大战”,其实古代人早就给出了答案
北京号2022-06-03 18:25:00

端午节,吃粽子,“甜咸之争”在所难免,你支持甜粽还是咸粽?

先别急着battle,让我们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人的选择!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一开始就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做成牛角状,叫做“角黍”。这就是三角粽子的老祖宗了。

还有一种是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叫做“筒粽”。“云南名吃竹筒粽子”也找到根儿了。

当时粽子可不是端午节的吃食,仅仅作为祭祀用品。而且只有一种口味,就是白粽。

屈原投江之后,人们开展大规模祭祀活动,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标配。

到了魏晋时期,粽子开始出现不同的口味。是甜还是咸?

南魏史书记载,粽子里会包进红枣、板栗、蜂蜜。很明显,这是甜粽的做法。

那时候的古人,已经开始研发“奇葩口味”粽子了。

晋朝裴渊《广州记》记载,岭南地区会用无花果做粽子。无花果口味酸甜,这种粽子做出来肯定是甜口的。

到了唐朝,糯米逐渐取代黍米,粽子的口感更加细腻,颜值也大大提升。唐玄宗诗句中提到的“九子粽”,用彩线将九个大小不同粽子扎在一起,寓意“多子多福”,光凭创意就赢了,日本文献都有专门记载“大唐粽子”。

最会享受生活的宋朝人,吃粽子也要花样百出。网红的“冰粽”,宋朝人早就吃上了。诗人杨万里有诗句“三峰冰盘饤角黍”,就是说粽子要冰一冰再吃。吃的时候还要沾上白糖、蜂蜜,这一口有多香,有一大票诗人为之打call:“蜜粽冰团为谁好”(范成大《重午》)、“菰粽蘸蜜彩作丝”(宋.陈造《次韵梁广文重午吊古》)……

果仁蜜饯粽子在宋朝也很流行。《岁时杂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纷纷记载粽子里除了加红枣外,还有松子胡桃……“顶级吃货”苏东坡,甚至还吃过杨梅粽子,并兴奋赋诗:“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

历史上一直到宋代,甜粽都是粽界主流,咸粽还没啥存在感。

直到明朝,上海华亭文人宋诩、宋公望所著私人笔记《竹屿山房杂部》记载:“粽,用精凿糯米湛洁之,侯微干,摘芦叶煮熟,卷米,中藏蜜糖、豆沙,或猪肉醢料,或肥枣,或去皮核桃、榛、松仁、白砂糖,又转折成角,必紧束坚实,入锅煮熟。”

猪肉入粽总算有了明确的史料支撑,但可以看出当时粽子也是以甜口为主。

不过,到了清朝,咸粽彻底“逆袭”。火腿粽子被进贡入宫,马上就成了“顶流”。袁枚《随园食单》记载,做火腿粽子,要选白糯米,用大箬叶包裹,放进“好火腿一大块”,再封锅闷煨一天一夜。做法这么讲究,这粽子肯定香!

从历史上看,如果非要一争,甜粽的历史记载要多得多,年代也要久远得多。

不过,如今粽子口味这么多,甜粽咸粽早就不是事了,就像人生,“可甜可盐”才是王道!

新黄河记者:郑楚翘 编辑:郑楚翘

作者:郑楚翘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