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端午,吃粽子啦!
北京号2022-06-03 16:12:00

粽香浓情 端午快乐

端午安康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与清明节、中秋节、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四大节日。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来,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杀,人们又将其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但影响深远、广泛的一种说法是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丰富多彩,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风俗习惯或细节上的差异。但这些节俗主要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的愿望。

来看看端午节常见的习俗,你见过哪个?

扒龙船

扒龙船,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扒龙船(舟)历史悠久,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挂艾草

挂艾草与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吃五黄

五黄,即是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吃粽子

端午食粽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端午的粽子

一到端午节,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了。但在这吃粽子件事上,南北方的饮食差异也十分明显,就是传统的北甜粽、南咸粽。

北派红枣粽

北派豆沙粽

南派咸蛋黄肉粽

但现在,粽子经过口味创新已经征服了倔强的南北方差异,每年都会有一些“猎奇”的口味,哪些吸引了你的注意呢?就让我们来看看哪些是“风很大”的粽子吧~

01

奶茶口味卷到了粽子里

茶饮口味是今年粽子新口味的代表。

去年“出道”的生椰拿铁,今年变成了生椰拿铁水晶流心粽。元气桃桃、芝士啵啵、葡萄牛乳、榛果太妃,这些受欢迎的奶茶口味,也包进了粽子。

不止奶茶和咖啡,连可乐都能做成粽子。除了用可乐浸米,还能吃出可乐爆浆流心。

02

“重口味”粽子悉数登场

五月时值小龙虾上市高峰,Q弹的小龙虾肉与传统的粽子也擦出火花。

螺蛳粉粽听起来“重口味”,却也是众多受欢迎的创新口味粽之一。

香辣螺蛳粉粽的馅料加入了香炒石螺、酸笋及五花肉,可以说是突破次元的组合,但仍然保持了统一的咸香味道,没有怪味噱头。

榴莲粽将榴莲果肉拌入豆沙中,并包裹大块榴莲果肉,口感甘甜;而臭豆腐粽子味道够冲,网友评论“最为上头”。

03

“包装成粽子的冰淇淋”

炎炎夏日,冰淇淋粽子也是近年出现的产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冰淇淋制作,不加糯米,只是把冰淇淋做成粽子的样子;另一种是糯米里面包了一颗“冰淇淋心”。

04

还有更多奇葩口味

成都一家超市推出了折耳根泡椒肉粽、香菜牛肉粽子、泰糯米菠萝粽等多种“奇怪”口味的粽子吸引了不少市民到店购买品尝。

端午节到了,你喜欢吃啥口味的粽子?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