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口碑回暖 科幻背后的人文关怀最动人
齐鲁晚报2022-06-02 11:32:25

由奈飞推出的动画迷你剧《爱,死亡和机器人》已经播出至第三季。从第一季的“年度神作”,到第二季的“跌落神坛”,第三季在众人瞩目中回归,热度不断增高,口碑逐渐回暖。在一个个包罗万象的科幻故事背后,有着对科技进步的反思与批判,有着人文主义的关切与忧思。

科技狂想

第一季9.2分,第二季6.8分,被网友称为“爱死机”的动画迷你剧《爱,死亡和机器人》前两季经历了口碑的冰火两重天。第三季于5月20日新鲜上线,这回,《爱,死亡和机器人》的豆瓣评分跃升至8.6分,为崩盘的口碑成功挽回尊严。

《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一季于2019年3月上线,由著名导演蒂姆·米勒和大卫·芬奇监制,集结了全球范围内18位优秀的动画片导演。蒂姆·米勒说,这部作品是送给所有“死宅”的一封情书。《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一季由18集5分钟到15分钟的动画短片组成,每集的主题独立,内容百无禁忌,风格更是天马行空:有科幻、有恐怖、有喜剧,2D、3D、CG等来者不拒,机甲怪兽、赛博朋克、蒸汽朋克、二次元卡通等元素都有体现,能够从中看到《星球大战》《黑客帝国》《银翼杀手》《星际穿越》等经典影片的影子。《爱,死亡和机器人》好似一个想象力和视觉效果的大熔炉,将各种风格掺杂其中,最终熔炼出主题——爱、死亡和机器人。

《爱,死亡和机器人》的第二季于2021年5月上线,篇幅缩短为8集,制作更加精良,口碑却大不如前,用网友的话来总结就是“只剩死机,没有爱了”。酷炫的视觉变成了影像的堆积,工整的故事抽空了思想的内核,仅仅停留在视网膜上的感官刺激太易逝,使得第二季口碑遭遇滑铁卢。

最近上线的《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一次性放出了全部9集的内容,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惊喜。第一集《三个机器人:退场策略》描绘了后末日时代的人类生活,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自救方案。阶层差距的现实,生态环保的理念,在短短11分钟之内娓娓道来。宇宙的浩瀚和人类文明的渺小是“爱死机”的常见主题。这一季中,《虫群》讲述了人类试图操控外星虫族反被同化的故事;《迷你亡灵之夜》则戏谑地挑明,地球爆炸也不过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屁声。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类形象,便是各种基因编辑生物、机械和半机械人等构成的“赛博格”。所谓赛博格,即人机合成体。在见识了第一季《狩猎愉快》中的机械狐女之后,本季“爱死机”中又有经过基因改造的机械增强灰熊。在本季第三集的《机器的脉搏》里,两位星球探险的宇航员不幸遇难,幸存者发现她的同伴虽已奄奄一息,但她的声音仍一直在周围回响,而她本人也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存在。肉体消亡,思想永生,数字大脑将一切生命信息永久储存,“爱死机”以动画故事的形式展现了人类的科技狂想。

探寻人性

风格主题包罗万象的“爱死机”,在技术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赛博文化不仅是高楼大厦、霓虹灯光这些浮于浅表的风格元素,还有科技高度发达之后的贫富分化。机械复刻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让文化产品丧失了活力,在人们的审美疲劳中走向衰退。正如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谈道:“据说每一种文明自身就携带着自我毁灭的种子。这个种子可能就是那些引进新的社会形态、送走旧的社会形态的技术设备。”技术演进催生了社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变革,但变革之后会走向何处,从来都是一个未知数,“爱死机”给出了各种可能性的答案。

如果说赛博格意味着技术对人的身体建构,那么人体本身经过媒介技术的“赛博格化”,就有了另一层内涵。在移动网络时代,我们早已习惯于将自己的语言、形象等实时性地上传至云端,转化为信息和数据,实现了“数字化生存”,每个人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赛博人”。基因研究者尹烨在《圆桌派》里的一段话广为流传,正好可以贴合“爱死机”的主题。他说:“如果生命是一组代码,我相信人类的代码中是有爱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类和机器之间的界限也许越来越难分明,真正能够体现差异性的,是在技术高速演进裹挟一切以后,“爱的能力”是否还依旧存续。插上想象的翅膀,制造视觉的盛宴,但更重要的是向着人性深处去探寻,重拾科技之外的人文价值属性,这才是“爱死机”这类作品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记 者 刘雨涵  实习生 唐羽然)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