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又一家老字号闭店,海外中餐业还“撑”的下去吗?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2022-06-02 08:43:00

中国侨网6月2日电 题:又一家老字号中餐馆闭店,海外中餐业还“撑”的下去吗?

近日,日本最古老的中餐馆“聘珍楼”横滨总店正式闭店,在大家的惋惜中,暂时结束了其长达138年的传奇。

据悉,此次“聘珍楼”关门歇业源于之前就制定下来的搬迁计划,但由于疫情原因而提前进行闭店,目前新店地址和开店时间还未确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外中餐馆,尤其是老字号中餐馆关门闭店的不在少数。

2022年初,美国旧金山华埠最后一家大型中餐馆“康年海鲜酒家”宣布结业,位于尔湾的港式烧腊店“三和海鲜烧腊”也于今年5月初关门;2021年10月,经营了20年的新加坡牛车水美食街永久关闭;2020年9月,纽约经营了65年的中餐馆“新莲香饭店”关门……

厨师和食材的短缺再加上房租和成本高昂,在如此环境下,中餐馆的经营之路十分艰辛。

美国中餐协会副会长王铁牛表示,2019年,全美中餐馆约有5.4万家,两年疫情之后,还剩不到4万家。“目前,市面上的中餐馆基本在亏损与不亏损的边缘苦苦挣扎,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关门。”

选择求变还是维持现状?不少中餐业者作出了他们的回答。

芝加哥中式快餐“老四川”为减轻员工的工作负荷,吸引回头客,将引进机器人服务。其创办人胡晓军介绍说,在坚持营业、稳定人气的同时,商家应摸索出更适合后疫情时代顾客需求的发展之道,把危机变为机遇。

除此之外,不少海外中餐馆还积极尝试分餐制、打包外卖、私人订制等经营方式,都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在巴西圣保罗经营淮扬菜餐厅的陆跃军,疫情期间就带领厨师们制作冷冻包子,并借助微信等手机应用程序推广。这个创新很快获得成功,餐厅不断收到来自在巴中企的“大单”。

意大利“中华楼”中餐厅也在制作方法上做了改良,比如,把汤饺改为煎饺,水煮鱼改为煎鱼,把整条鱼改为去刺的切片鱼等。为了保证外卖菜品的口感和温度,他们还用专门的保暖灯为菜品保温。

英国“米齐临”中餐馆则在伦敦一个工业区租了个“厨房”用来专门做外卖。据其创始人方刚介绍,和他在一栋楼的还有20余家“厨房”。他们共享冷库、干货区和冷餐区。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对店面、员工的依赖,也降低了经营成本。

……

在海外中餐从业者积极求变的同时,旅游业的逐步复苏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美国纽约华埠近日就逐渐拉开了后疫情时代商业回流的序幕,街上的“喜运来”酒家表示,已经提前一周开始加大了出餐供应,饮茶的人数从早不断,除了游客外,也带动了本地居民外出就餐的兴致,总体来说,食客人数明显增加。

“美丽华叉烧包”、“华埠雪糕行”等知名商家,也排起了长队,许多人慕名而来。

除此之外,为了迎接端午节,一些商家也提前将做好的粽子拿出店外售卖,引得外族裔游客尝鲜。“上海老正兴”店家表示,甜口的豆沙粽最受青睐,提早卖光,游客人潮使生意略有回温。

法国“巴黎国际大酒店”下半年的订单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80%;英国中餐馆“米齐临”目前的客源恢复到疫情前的70%左右;意大利“中华楼”营业额目前也恢复到疫情前的60%左右……

此外,利用社交平台积极宣传中餐背后的中国文化,也成了未来中餐馆吸引顾客的方法。

胡晓军说:“中华饮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味道是中餐的根,文化是中餐的魂。如果我们把这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一定能俘获更多人的胃,温暖更多人的心。”

法国“巴黎国际大酒店”董事总经理陈建斌也表示,未来,海外中餐从业者应让中餐文化在世界绽放光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会了解中餐、爱上中餐,进而爱上中华文化。

(稿件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ID:qiaowangzhongguo;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中文导报》、美国《侨报》、美国《世界日报》、《欧洲时报》等;作者:曾小威)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