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亲不如近邻”——周边外交理念的文化渊源“远亲不如近邻”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元·秦简夫《东堂老》第四折:“岂不闻远亲呵不似我近邻,我怎敢做的个有口偏无信。”表意为遇到急迫且紧要之事,位于远处的亲戚不像近旁的邻居能够提供及时帮助,意在强调邻里之间建立深厚关系的重要意义。于国而言,周边地区的稳定对一国和平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面临极为复杂的周边环境。因而周边国家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处理好周边国家的关系对我国也有着重要意义。
用“远亲不如近邻”形容中国的周边外交理念十分贴切,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在阐述周边外交政策中引用这一古语。对于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时如此强调:“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同中亚国家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将其视为外交优先方向。”2014年8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蒙古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策马奔向中蒙关系更好的明天》,文章提到:“远亲不如近邻。中蒙有着4700多公里的边界线,这是中国同邻国最长的陆地边界线。如此密切的地缘关系为中蒙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更为中蒙关系发展注入了动力。”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也指出:“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的一个朴素的生活道理。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可见,这一古语已成为展现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形象表达。
推进与周边国家关系深化发展离不开理念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布局中周边国家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睦邻外交主要体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总理也是最早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这一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坚持“远交近亲”,按照“巩固周边、立足亚太、放眼世界”的方针,特别注意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稳定良好的周边环境,因而这一时期中国持续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中国在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的同时,积极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促进共同繁荣。中国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拓展互利合作,增强睦邻互信,深化经济交融,构建“和谐周边”,周边外交取得丰硕成果。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不断深化经贸合作的同时,也与周边国家密切合作,通过成立像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构,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周边外交的主动性大大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2013年10月24-25日,我国召开了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中国还倡议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使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亲不如近邻”指导中国周边外交实践一个国家的安全稳定必然与其周边环境紧密相关,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能为自身发展营造更多的战略空间,积极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促进形成稳定与长远的协作关系。当前,中国极为重视周边外交,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均与中国建立了不同层级的伙伴关系。如同人际交往,邻里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关键时刻对各方均有所助益,国家间亦是如此。中国与周边国家产生了多元化的协作机制助力周边外交不断走深走实。
同时,在我国周边区域面临朝核、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南海争端、中印边境冲突等一系列的热点问题,中国积极主动,不仅举办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邀请各方来华开展对话沟通,还提出了一系列倡议。譬如针对朝核问题,王毅外长提出“双暂停”倡议;针对南海问题,王毅外长提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三点倡议”,这都为地区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积极维护周边区域和平稳定的同时,中国深刻认识到,邻居不能改变,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共同获益,有利于区域共同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更为深入,中国已成为东盟、日本、印度等绝大多数周边国家(组织)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积极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多边经贸机制建设,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成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20年11月,东盟10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中日韩在借助RCEP正式生效的机遇,正争取实现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重大突破。此外,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的同时,也积极推进经贸、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对话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成员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还通过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吸引周边国家努力参与其中,推进地区互联互通建设,鼓励周边国家共同搭乘中国高速发展的“快车”。
在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交织的复杂国际形势下,中国理应与周边国家共谋合作,各方坚定信心、激流勇进。“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与周边国家永远做好邻居好伙伴,共谋发展、共求进步,努力构建地区安宁与繁荣进步的亚洲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讲师)
附:“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专栏缘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等专栏后,2022年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
这一期的的关键词是:远亲不如近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