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学了一些育儿知识之后,明白对孩子不能一味的批评,会让孩子过度自卑。
于是,便尝试不时地夸奖一下孩子:“今天好棒哦!”“宝贝真厉害!”……
结果,孩子却似乎一点都不领情,不但没有接收到鼓舞和激烈,还表现很不自在,一脸质疑。
家长一脸懵:怎么表扬还不爱听了呢?

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表扬孩子这件事。
1.对表扬,不自在
其实,对表扬感觉不自在的人挺多的。
越是在青春期需要自我确认的时候,对表扬的这种不自在就越强烈。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自相矛盾,明明希望获得认可,确认自身的价值,怎么真正被人表扬的时候,却又别扭起来?
从表面来看,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①因为不习惯,所以不自在。
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讲究的是谦虚,改正。那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而在我们的理解里,表扬=骄傲。
诸如,一夸,就飘起来了,就不知天高地厚了。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家长,对于表扬孩子,是非常谨慎的,小心翼翼地,从不随便说出口。
因而,大部分孩子,习惯听到的,其实是父母的批评。
“今天又迟到了。”
“今天做事又拖拖拉拉,吃个饭都要叫半天。”
“你看你这房间乱得,好像猪窝一样,也不收拾一下!”
突然,某一天,听到父母和颜悦色地来一句:“今天宝贝好棒,好乖哦。”大约会浑身起鸡皮疙瘩,吓出一身冷汗。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孩子自然也就别扭了起来。
②孩子觉得自己不配
其实这个原因,说起来有些令人心酸。
大部分自卑的孩子,心里非常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可、赞扬,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又坚定地相信自己太差,不配得到表扬。
也就是说,当父母开口表扬他们的时候,他们是心虚的,没有底气的。
在他们眼中,大约只有那些,每次考试都考第一名,又开朗,又懂事的孩子,才配得到肯定。
毕竟,父母的口头禅是:“你看看***多优秀,你怎么不跟别人学习一下!”

又是突然某一天,父母突然欣赏起自己来,自然莫名地觉得自己承担不起。
成语里“受宠若惊”这个词,很形象。
习惯被宠爱的孩子,自然一点不会吃惊。而难得受到垂青的孩子,面对宠爱,大约会惊吓大过惊喜。
2除上面两个原因之外,往深处分析,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表扬中,可能被孩子解读出压力
这一点听起来是否有些不可思议,接受表扬还有压力了?夸你还有负担了?
对于某些孩子而言,还真有。
他们的内心活动是:“有人夸奖我了,我下次要做得更好,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这在孩子面对老师的夸张时,尤为明显。

老师说:“这次表现不错,进步很大,下次继续努力。”
原本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孩子听来,是既高兴,又忧愁:
高兴的是老师终于看到自己,认可自己了;
忧愁的是,自己下次一定要考得更好,不然就对不起老师的信任。
你看,无形中,给自己套上厚厚的压力。
而老师的本意,只是做一个简单的鼓励,谁都知道,成绩不是做火箭,每次都能往上涨。
某些时候,为了摆脱这层压力,孩子们可能会选择宁愿不要被关注,不要被表扬。
②被评价的不自在
很多时候,我们表扬一个人,都会习惯性地用一些评价性的词语:“你做得真不错。”“你这次表现真好。”
这样一来,表扬,就跟评价,等同起来。
而评价本身,是带着审视、判断的含义的,你可能会得到好的评价,也可能会收到坏的评价。等待评价的过程,就会显得很煎熬。
打个比方,作为成年人,我们交给老板一个方案,等待这老板给一个评价:“好”“不好”“很差”,无论哪一个,在收到回复之前,我们都会感觉到焦虑、忐忑。
好像一个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要决定给自己画个圈,还是画个叉。
我们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又害怕获得差的评价,退一步讲,这次我获得了好的评价,怎么能保证下次一定不会挨批评?
总而言之,越想越复杂,心底也就本能地生出了抗拒。
③不喜欢成为焦点
看电视、电影的时候,人人都想当主角,希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而实际上,成为主角和焦点,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不是人人都习惯和喜欢的。
成为焦点,意味着你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外界的关注,你吃饭的动作、刷牙的姿势,都可能会暴露在众人眼前。
每个人都拿着放大镜看你。

与之相对的,是成为小透明,没人注意,会有失落。但却又相对安全,做好做不好,也没人注意。
这时候,一旦听到表扬,感觉立马就变了。就像影视剧里,突然一束光打在了一个没有台词的配角身上,这时候他可能正在挖鼻孔。
他自然是一愣,进而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3.究竟要表达什么?
说了那么多,大家可能会觉得,我是要劝大家不要经常表扬孩子,顺其自然,让孩子轻松、自在地成长。
还真不是。
我个人还是认为,表扬,对于自我评价还在形成中的孩子,非常有必要。不仅要继续表扬,还需要尽量多表扬。
表扬到孩子不别扭,接受,习惯为止。甚至三天没听到表扬,就浑身不自在,都行。
生活在一个充满认同的环境中,总好过生活在充斥着批评、抨击的环境中。
关键在于,需要注意表扬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4.应该怎么表扬孩子
总结起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描述性而非评价性的表扬
表扬,也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听起来才真诚、可信,孩子也能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被欣赏。
例如,尽量不要说:“宝贝今天好棒哦!”“宝贝真能干,真不错!”
没有具体的事件支撑,听起来就会像为了表扬而表扬。比较虚。

可以具体地说:“我看到你今天一回到家就开始做作业了,我真高兴。”
“我们约定好的上交手机的时间,你准时就交上来了,我觉得很欣慰。”
多点描述,少些评价。
②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个世界的评价标准,是更看重结果的。而这样的评价标准的后果,便是让很多孩子不敢尝试,害怕失败。
如果我们只是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去表扬他。渐渐地他可能就会在自己没有把握的考试上,焦虑、紧张,甚至逃避。

外界的反馈,已经很强调结果和成败了,其实家长可以在过程方面做一个补充。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而言,能够勇敢的尝试,显然比守着已有的成过,要更酷。
例如:“我看到你这次演讲比赛很紧张,但你还是完整的参加了,这让我很欣赏。”
“你休学了很久,很怕回学校,但你还是愿意试试看,这种勇气,让我很佩服。”
③减少“很好”“很棒”这类的表扬
这样的简单的表扬,会让孩子觉得很敷衍,听多了,也就不愿意相信了。
另一个副作用是,总是笼统地告诉孩子:“你很棒!”“你什么都很好!”,可能会让孩子对自身形成一种错误的评价:我什么都很好,我就是最厉害的。
渐渐变得自负、傲慢,失去反思的能力。
④坚持表扬孩子
表扬这件事,不应该是一个任务,一个形式,对于家长而言,也应当是一个习惯,一个很自然地流露。
换句话说,如果家长都是很刻意的,很别扭地表达孩子,孩子自然就会觉得更别扭、不自在。
把表扬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勤加练习。

说不定,父母也会渐渐地发现,原来孩子真的有很多优点呢。
每个孩子内心,都是渴望、期待父母的认可的,之所以表面抵触、抗拒,是基于我们前面分析的原因,让他们无法坦然地接受欣赏。
父母的坚持,终究会让他们相信:他们值得被喜欢。
文章来源: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作者周治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