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明明是表扬孩子,他怎么一点不领情?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2022-05-30 15:29:00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学了一些育儿知识之后,明白对孩子不能一味的批评,会让孩子过度自卑。

于是,便尝试不时地夸奖一下孩子:“今天好棒哦!”“宝贝真厉害!”……

结果,孩子却似乎一点都不领情,不但没有接收到鼓舞和激烈,还表现很不自在,一脸质疑。

家长一脸懵:怎么表扬还不爱听了呢?

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表扬孩子这件事。

1.对表扬,不自在

其实,对表扬感觉不自在的人挺多的。

越是在青春期需要自我确认的时候,对表扬的这种不自在就越强烈。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自相矛盾,明明希望获得认可,确认自身的价值,怎么真正被人表扬的时候,却又别扭起来?

从表面来看,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①因为不习惯,所以不自在。

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讲究的是谦虚,改正。那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而在我们的理解里,表扬=骄傲。

诸如,一夸,就飘起来了,就不知天高地厚了。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家长,对于表扬孩子,是非常谨慎的,小心翼翼地,从不随便说出口。

因而,大部分孩子,习惯听到的,其实是父母的批评。

“今天又迟到了。”

“今天做事又拖拖拉拉,吃个饭都要叫半天。”

“你看你这房间乱得,好像猪窝一样,也不收拾一下!”

突然,某一天,听到父母和颜悦色地来一句:“今天宝贝好棒,好乖哦。”大约会浑身起鸡皮疙瘩,吓出一身冷汗。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孩子自然也就别扭了起来。

②孩子觉得自己不配

其实这个原因,说起来有些令人心酸。

大部分自卑的孩子,心里非常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可、赞扬,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又坚定地相信自己太差,不配得到表扬。

也就是说,当父母开口表扬他们的时候,他们是心虚的,没有底气的。

在他们眼中,大约只有那些,每次考试都考第一名,又开朗,又懂事的孩子,才配得到肯定。

毕竟,父母的口头禅是:“你看看***多优秀,你怎么不跟别人学习一下!”

又是突然某一天,父母突然欣赏起自己来,自然莫名地觉得自己承担不起。

成语里“受宠若惊”这个词,很形象。

习惯被宠爱的孩子,自然一点不会吃惊。而难得受到垂青的孩子,面对宠爱,大约会惊吓大过惊喜。

2除上面两个原因之外,往深处分析,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表扬中,可能被孩子解读出压力

这一点听起来是否有些不可思议,接受表扬还有压力了?夸你还有负担了?

对于某些孩子而言,还真有。

他们的内心活动是:“有人夸奖我了,我下次要做得更好,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这在孩子面对老师的夸张时,尤为明显。

老师说:“这次表现不错,进步很大,下次继续努力。”

原本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孩子听来,是既高兴,又忧愁:

高兴的是老师终于看到自己,认可自己了;

忧愁的是,自己下次一定要考得更好,不然就对不起老师的信任。

你看,无形中,给自己套上厚厚的压力。

而老师的本意,只是做一个简单的鼓励,谁都知道,成绩不是做火箭,每次都能往上涨。

某些时候,为了摆脱这层压力,孩子们可能会选择宁愿不要被关注,不要被表扬。

②被评价的不自在

很多时候,我们表扬一个人,都会习惯性地用一些评价性的词语:“你做得真不错。”“你这次表现真好。”

这样一来,表扬,就跟评价,等同起来。

而评价本身,是带着审视、判断的含义的,你可能会得到好的评价,也可能会收到坏的评价。等待评价的过程,就会显得很煎熬。

打个比方,作为成年人,我们交给老板一个方案,等待这老板给一个评价:“好”“不好”“很差”,无论哪一个,在收到回复之前,我们都会感觉到焦虑、忐忑。

好像一个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要决定给自己画个圈,还是画个叉。

我们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又害怕获得差的评价,退一步讲,这次我获得了好的评价,怎么能保证下次一定不会挨批评?

总而言之,越想越复杂,心底也就本能地生出了抗拒。

③不喜欢成为焦点

看电视、电影的时候,人人都想当主角,希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而实际上,成为主角和焦点,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不是人人都习惯和喜欢的。

成为焦点,意味着你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外界的关注,你吃饭的动作、刷牙的姿势,都可能会暴露在众人眼前。

每个人都拿着放大镜看你。

与之相对的,是成为小透明,没人注意,会有失落。但却又相对安全,做好做不好,也没人注意。

这时候,一旦听到表扬,感觉立马就变了。就像影视剧里,突然一束光打在了一个没有台词的配角身上,这时候他可能正在挖鼻孔。

他自然是一愣,进而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3.究竟要表达什么?

说了那么多,大家可能会觉得,我是要劝大家不要经常表扬孩子,顺其自然,让孩子轻松、自在地成长。

还真不是。

我个人还是认为,表扬,对于自我评价还在形成中的孩子,非常有必要。不仅要继续表扬,还需要尽量多表扬。

表扬到孩子不别扭,接受,习惯为止。甚至三天没听到表扬,就浑身不自在,都行。

生活在一个充满认同的环境中,总好过生活在充斥着批评、抨击的环境中。

关键在于,需要注意表扬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4.应该怎么表扬孩子

总结起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描述性而非评价性的表扬

表扬,也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听起来才真诚、可信,孩子也能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被欣赏。

例如,尽量不要说:“宝贝今天好棒哦!”“宝贝真能干,真不错!”

没有具体的事件支撑,听起来就会像为了表扬而表扬。比较虚。

可以具体地说:“我看到你今天一回到家就开始做作业了,我真高兴。”

“我们约定好的上交手机的时间,你准时就交上来了,我觉得很欣慰。”

多点描述,少些评价。

②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个世界的评价标准,是更看重结果的。而这样的评价标准的后果,便是让很多孩子不敢尝试,害怕失败。

如果我们只是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去表扬他。渐渐地他可能就会在自己没有把握的考试上,焦虑、紧张,甚至逃避。

外界的反馈,已经很强调结果和成败了,其实家长可以在过程方面做一个补充。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而言,能够勇敢的尝试,显然比守着已有的成过,要更酷。

例如:“我看到你这次演讲比赛很紧张,但你还是完整的参加了,这让我很欣赏。”

“你休学了很久,很怕回学校,但你还是愿意试试看,这种勇气,让我很佩服。”

③减少“很好”“很棒”这类的表扬

这样的简单的表扬,会让孩子觉得很敷衍,听多了,也就不愿意相信了。

另一个副作用是,总是笼统地告诉孩子:“你很棒!”“你什么都很好!”,可能会让孩子对自身形成一种错误的评价:我什么都很好,我就是最厉害的。

渐渐变得自负、傲慢,失去反思的能力。

④坚持表扬孩子

表扬这件事,不应该是一个任务,一个形式,对于家长而言,也应当是一个习惯,一个很自然地流露。

换句话说,如果家长都是很刻意的,很别扭地表达孩子,孩子自然就会觉得更别扭、不自在。

把表扬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勤加练习。

说不定,父母也会渐渐地发现,原来孩子真的有很多优点呢。

每个孩子内心,都是渴望、期待父母的认可的,之所以表面抵触、抗拒,是基于我们前面分析的原因,让他们无法坦然地接受欣赏。

父母的坚持,终究会让他们相信:他们值得被喜欢。

文章来源: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作者周治琼

作者:周治琼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