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9天完成5万多字论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怎样写成的?
红色之声2022-05-26 17:33:29

为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

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

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的

抗日持久战方针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

毛泽东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

《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

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

纲领性文献

深秋的延安,晴空万里。凤凰山下的一孔普通窑洞,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一处故居。对抗战时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全面抗战进行的10个月里,在这里写成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相继攻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一时间,对抗战失去信心者大肆宣扬悲观失望的中国“亡国论”,严重扰乱抗战军心民心。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1938年三四月间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于是又有人高唱迅速击败日本的中国“速胜论”,但就当时中日两军的实际情况而言是不太现实的。

为彻底批驳“亡国论”“速胜论”,毛泽东决定撰写一部关于抗战理论的著作,对全面抗战10个月来的战争经历和经验做个总结性的概括与解释,回应全国人民关于抗战前途、抗战策略、抗战方式的关切,从而指明抗日战争的前进方向。

1936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指出,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又指出,中日之间最后的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再次说明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不仅指明了经过持久抗战中国人民必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光明前景,而且提出了在战争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持久战不断削弱日军优势、壮大和发展自己的有生力量、夺取抗战胜利的抗战策略,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不分昼夜

废寝忘食奋笔疾书

为写好《论持久战》这部专著,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1938年5月毛泽东开始废寝忘食地写作。

翟作军在1937年10月至1939年4月,曾经给毛泽东主席当过一段时间的内勤勤务员(翟作军,河南省济源人,1919年1月生,1936年3月入伍,离休前任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

他曾这样回忆:“主席写《论持久战》,已经有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还一个劲儿伏在桌子上写呀写的。实在写得太累太困的时候,才叫我们给他打盆水洗洗脸,清醒清醒,又继续写。饭吃得很少,脸色也不好看。大家生怕主席累病了,便在值班时加倍注意,劝主席多休息。”

翟作军说:“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过了些日子,样书出来后,主席又吩咐他把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准备再做进一步的修改。

特里尔笔下的写作过程

美国作家特里尔广泛收集并潜心研究毛泽东生平,写出了颇具西方风味、令人耳目一新的专著《毛泽东传》。书中有一段关于毛泽东《论持久战》写作情状的描写:

“这一年,在延安的毛泽东写了很多东西。很具代表性的就是著述了《论持久战》。毛系统地总结了自1927年他第一次拿枪以来的很多军事思想。

毛的一名警卫员着迷地目睹了毛写《论持久战》时的情景。毛坐在窑洞里的书桌边,微弱的烛光照着他苍白的脸。他两天没有睡觉,只吃了一点点东西,笔记本旁边放着一块石头,毛手臂酸疼时就紧握几下石头使手指得到松弛

5天以后,写满了显示毛桀骜不驯特点的草体字的稿纸已有一大摞,而毛的体重减轻了,眼睛布满了血丝。当他去吃已不止一次给他热过的晚饭时,工作人员把这视为一个重大胜利——如此着迷于写作的政治家真是举世少有。

第7天毛突然痛得跳了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盆中的火烧了一个洞,而他还在沉思。他喝了一杯烧酒,想一鼓作气继续把《论持久战》的最后一部分写完。

可是,到了第8天,他突然感到头痛得厉害,一阵晕厥。医生来给他诊断后,他仍然继续写作。

到了第9天,终于完成了这篇长达5万多字的论文。”

出版成书并广为传播

经过不分昼夜的反复修改,《论持久战》如及时雨般问世。1938年5月底6月初,毛泽东在延安正式作了《论持久战》长篇讲演,有力地批驳了社会上弥漫的“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指出通过三个阶段,中国必将从劣势到中日平衡再到占据优势,而日本必将由优势到中日平衡再转向劣势。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有了一个清楚的描述,因此,他首次演讲,就使听者由衷地信服,连在理论上好挑别人“毛病”的王明,也不得不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水平高。

陈云听了毛泽东的讲演后,感到毛泽东讲得非常深刻,非常有说服力,对全党、对全国抗战,都有重要指导意义。于是第二天就对毛泽东说:是不是可以在更大一点的范围给干部们讲一讲?毛泽东接受了陈云的建议。

但是,毛泽东考虑到,在更大范围去讲,只能是分别到抗大等学校去讲,到延安各党政机关去讲,可是这样做,一是自己非常忙,抽不出来那么多的时间;二是只由自己去讲,听者仍然有限。于是他便决定把讲稿整理出来,先在党内印发。这样,《论持久战》先在延安油印出来,在党内传阅。

可是,延安油印的《论持久战》数量有限,尽管大家争相传看,仍然有许多干部看不到,特别是在前线的干部,得到油印的《论持久战》更难。于是,毛泽东又决定印成书公开发表。

刚刚印出的《论持久战》封面上,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书名,同时还印有毛泽东亲笔写的一句话:“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论持久战》一面世,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宋庆龄收到这部书后,认真地读了两遍,她深为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远眼光所折服,立即找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论持久战》的英文版在海外发行后,得到了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

蒋介石、白崇禧、

陈诚和史迪威

都给予肯定

《论持久战》的发表在国民党高层领导人中也引起了很大震动。

白崇禧当时系国民党最高统帅部的副总参谋长。他认为《论持久战》是一部军事巨著,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因而积极向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推荐。在蒋介石的认可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同时在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后,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把《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

中国战区美军司令官史迪威将军只看了一遍《论持久战》,就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浴血奋战、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认定抗战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他建议美国政府“加快对华援助”,向中共提供有限数量的武器装备,一定会加快胜利的到来。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他是黄埔军校出身,恃才自傲。周恩来向他介绍了《论持久战》的基本思想,并送给他一本《论持久战》单行本。他一开始认为这是毛泽东故意炒作的,因而不屑一顾。

1938年10月下旬,武汉失守,继而长沙沦陷,抗战形势的发展确如毛泽东所预见的那样,陈诚才意识到抗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持久性,于是重新捧起《论持久战》仔细研读。他为毛泽东的精辟分析和科学预见所折服,并结合战例在该书的书眉上写了许多批注,并特地请周恩来到湖南衡山给军官训练学员讲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备问题》。

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的历史事实也完全证明了《论持久战》所揭示的中国抗战规律和英明预见,《论持久战》因之而名垂青史,成为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

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

编辑:柚子、俊俊

审稿:钱程灿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