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提振汽车消费政策密集出台 乘用车市场能否“回暖”?
封面新闻2022-05-26 17:36:46

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

汽车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提振汽车消费政策正在密集出台。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其中便包括汽车促消费政策。比如,汽车央企发放900亿元商用货车贷款,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放宽汽车限购,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

虽然。目前政策的覆盖范围、实施期限等细节尚未公布,但市场普遍认为有利于激发消费意愿,助力行业回暖。值得注意的是,减征乘用车购置税措施此前曾两次实施,分别是在2009年、2015年,帮助拯救彼时低迷车市。

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部分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4月汽车行业整体承压。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04.2万辆,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34.0%,4月零售同比与环比增速均处于当月历史最低值。

5月25日,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对封面新闻记者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针对汽车行业的政策实际上指向两类群体,900亿元货车贷款延期半年主要是解决疫情当下货车司机的还本付息压力,减征乘用车购置税是为了刺激大宗消费,“从这两方面看,一是鼓励汽车的运营,一是鼓励汽车消费。汽车消费拉动起来,有助于拉动汽车产业链的循环。”

中信证券分析称,此次出台的购置税减免政策是拉动汽车销量最有效的政策之一,力度超市场预期,有望拉动100-200万辆乘用车新增需求。

此外,不少地方正陆续推出汽车消费专项促销活动。记者注意到,进入5月以来,已有广东、吉林、湖北、山西等多地推出相关政策促进汽车消费,包括消费券、补贴、汽车下乡等多种形式。

以吉林省长春市为例,“2022年长春市汽车消费补贴活动”显示,补贴对象为在长春市内限上汽车销售企业购买5万元及以上乘用车、微型或轻型货车(非营运车辆,包括新能源车购置,不包括二手车交易)的个人消费者(户籍不限),购买车辆需在长春市公安交管部门办理注册落籍登记手续。补贴时间自5月21日起至9月21日。补贴可在消费券和立减补贴两种形式之间二选一,其中,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要高于燃油车补贴。

湖北省则实施汽车以旧换新专项行动,时间为6月至12月,明确对报废或转出个人名下湖北号牌旧车,同时在省内购买新车并在省内上牌的个人消费者给予补贴。其中,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8000元/辆、购买燃油汽车的补贴3000元/辆;转出旧车并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5000元/辆、购买燃油汽车的补贴2000元/辆。同时,开展“湖北消费·汽车下乡”活动及新能源汽车推广活动。

这些促消费的活动作用有多大?胡麒牧表示,“消费者在做出汽车消费的决定时,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预算,二是用车成本,三是使用价值。”预算上看,当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当期消费,这样当期汽车消费的意愿也会降低;从用车成本看,上升的油价、车贷成本以及还款规划也都会考虑进去;使用价值上,部分地区通行不畅也会一定程度影响消费者当下购车意愿。

“当下的促消费政策,无论是消费补贴还是发放消费券,实际都是刺激预算这一因素,另外,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实际也是在预算因素里去鼓励消费,而货车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是在降低用车成本。”胡麒牧说。

目前,一些数据似乎已透露市场回暖趋势。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5月1-22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78.0万辆,同比去年下降16%(降幅较上月同期收窄22个百分点),环比上月增长34%;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74.5万辆,同比去年下降23%(降幅较上月同期收窄22个百分点),环比上月增长46%。

乘联会分析认为,乘用车市场表现逐步回暖改善,随着部分地区恢复正常运行,乘用车市场零售有一定改善。同时,目前各地积极出台地方性车市刺激政策,对车市复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当前看刺激政策仅能支撑短期销量,终端的可持续性复苏仍需强力刺激政策。

胡麒牧建议,政策制定应综合施策,“要看到汽车需求转弱背后的原因,可能不仅来自汽车产业,社会生活、居民收入等都会影响。”比如,稳增长、稳就业,消费者收入稳定可预期,才能提高当期消费意愿,以及通过一些信贷措施降低用车成本,来在当期刺激汽车消费,等等,“制定政策应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样效果会更加明显。”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