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整整62年,我们为了什么攀珠峰?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5-24 17:28:00

1960年的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今年5月4日,珠峰科考,再次登顶。

整整62年,我们为了什么一次次攀登珠峰?

△登顶珠峰的三部电影都提出“灵魂之问”

5月4日,珠峰科考登顶直播进行时,也有网友在评论中发问。平安返回大本营后,登顶科考小组组长德庆欧珠接受了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的连线采访。

这位35岁的藏族小伙儿,身在巅峰,立下了一个考博士的“小目标”。

5月4日登顶、完成科考任务后,德庆欧珠左手比了一个“五”,这是他的第五次登顶。

2006年,18岁的欧珠在第一次登顶前夜失眠了。他无数次憧憬着到达顶峰后的画面,计划着要痛快喊一嗓子。可真的成功时,忘了拍照,也忘了要喊出来。

“一下子脑袋就空了。梦想突然实现了,不知道要干些什么。”

德庆欧珠的家,在珠峰脚下的定日县扎西宗乡。村里有这样的传说——珠穆朗玛峰顶上有一枚金色的蛋。如果登上顶峰必须要抓住那个“金蛋”,否则人就会被风吹走。

登珠峰,难。

1953年,一名尼泊尔向导和新西兰的登山家从南坡实现人类首次登顶珠峰。问题摆在眼前,中国人能不能登得上?

1960年5月25日凌晨,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在被称为北坡最后一道“鬼门关”的“第二台阶”搭起人梯,以冻伤切除脚趾和手指的代价,换来人类首次“北凌绝顶”。

后来,人们在那里搭起新梯。欧珠经过时,看着这道山壁,想象前辈当年的样子,“会想,他们是从哪上去的”。

登山首过语言关,在西藏登山学校学习时,每天凌晨四五点钟,欧珠就和同学们“偷偷”起床背书,“特别向往登山。”

后来,童年的梦想和国家的使命紧密相连。2008年,他护送奥运圣火上珠峰;2020年,他作为登山后勤保障,参与珠峰高程测量这项国家任务……

这次登顶,因为要架设气象站,队员们每人背着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普通登山任务的两倍。

登顶前,连着下了两天一夜的雪,引导绳埋在雪里结冰变硬,他们只得一路用手把绳子从雪冰里拽出来。

计划四五个小时的登顶路,走了九个多小时。

△德庆欧珠走在最险路段时,高山摄影拍摄到的画面

终于,在珠峰海拔8830米处,自动气象站架设而成,人类第一次得以在这样的位置观测气象数据。为了连接线路,他们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极寒中,摘掉手套操作。回到大本营休整两天后,欧珠仍然觉得手指发麻,不过“没事,过几天就好了”。

“架完气象站,下山的时候,有没有再看看气象站?”记者庄胜春问。

“一直在回头看。一路背着它上去,就感觉是自己的东西一样。”

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招收高水平登山运动员,德庆欧珠先后取得了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他还登顶了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到达过南北极点。

“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下一个目标,读个博士,冰川学科方面的博士。现在国际上特别关注全球变暖,很多问题可以从珠峰的变化入手,探索人类的未来。”

“很多科学家都到不了这种极高海拔,但我们可以到达,应该由我们来完成这么一个任务。”

说起这些的时候,镜头刚好对着欧珠胸前的国旗。

整整62年,我们为了什么攀珠峰?

以上,是德庆欧珠在35岁时

给出的答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