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考古中国丨《韩朋赋》——中国古代爱情悲剧的底本
封面新闻2022-05-24 11:36:07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闫雯雯 陈光旭

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下脍炙人口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很多人对忠贞不渝爱情的一种想象。这句诗的原型源于中国古代著名爱情悲剧《韩朋赋》。

日前,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入选2021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吸引世人目光。这座烽燧出土了大量唐代的珍贵纸文书,《韩朋赋》即为其中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韩朋赋》故事的演变流传、唐代军镇制度和士兵边塞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离中原非常遥远的沙漠烽燧,唐朝戍边官兵会读到怎样的文学作品?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唐代流行的通俗读物《韩朋赋》,给了我们答案。

韩朋与贞夫之间离奇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屡屡出现于考古出土材料、传世文献作品和各种艺术形式中。故事叙述贤士韩朋离家出游,仕于宋国,妻子贞夫美而贤,宋王欲得其妻而采取各种手段,最终韩朋与贞夫两人为爱情双双自杀殉情的故事。

韩朋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战国时期的宋国,主人公韩朋,亦作“韩傰”、“韩凭”、“韩冯”等,目前已知最早的韩朋故事史料为1979年在甘肃敦煌马圈湾出土的一枚抄写于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的残简。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曾对这枚汉简作出详细考释,“……书而召韩傰问之,韩傰对曰:臣取妇二日三夜去之,乐游三年不归,妇……”这里的“书”当指韩朋妻写给韩朋的情书,此“书”可能被宋王得到,于是召韩朋问之。韩朋说我结婚三天就离开妻子,三年没有回家。

在传世文献中,韩朋故事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列异传》,另外,《搜神记》《太平寰宇记》《春秋战国异传》《太平御览》《记纂渊海》《山堂肆考》等文献著作中都有关于韩朋夫妇故事的记载;诗词作品中也有众多关于韩朋夫妇故事的吟咏,如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名作《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原型,就是韩朋夫妇。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的《韩朋赋》文书,纸张整体呈长方形,长27.4厘米,最宽处18厘米。左侧边缘见有裁剪痕迹,其余三边参差不齐,左侧及右上角有残缺。纸张呈灰色,有较强韧性。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鉴定,主要成分是大麻纤维,推测纸张可能是用大麻皮制作而成。

文书正面存字六行,共计89字,“贞夫曰:‘呼天何益,踏地何晚,四马一去,何时可返’”等字清晰可见。背面墨书较淡,字有两行,共计27字,书写有人名和日期,如“马宾、闾元节、辛崇福、张思训”等,推测四人可能都是戍守烽燧的将士。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胡兴军认为,根据已知材料对比,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韩朋赋》最为接近的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韩朋赋》,且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文书为《韩朋赋》中“梁伯诱骗韩妻贞夫到宋国”一段,内容为贞夫被诱骗上车,与婆婆互别时的场景对话。如“朋母新妇去后,乃开箧看艳色,光影忽然唤出,飞及贞夫,此光明到宋囯,集会诸臣,入(后缺)……”文中的“箧”是一种由竹子编制的用来收藏物品的盒子。大意是等贞夫离开后,婆婆打开了盒子,一道光从盒子中飞出,飞向了宋国……

胡兴军表示,两个版本男女主人公人物姓名已固定,叙述的“梁伯诱骗贞夫到宋国”的故事情节大体相同,表明在唐代初期,韩朋与贞夫故事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通用版本。两个版本叙事情节都弥漫着一种凄凉哀婉的气氛,预示着贞夫此去前途凶险,韩朋夫妇结局最终会以悲剧收场。但两个版本相比,内容细节又有区别,其中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所出《韩朋赋》中“箧看”、“朋母开箧看艳色”的情节不见于敦煌卷子本的各个版本中。

在唐代商业经济发达、都市繁荣的背景下,为适应市井文化需要,在俗赋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型文艺形式——讲唱文学。各类俗赋作品通过讲唱艺人的加工,创造出比原记载更充实、更丰富、也更有生命力的作品,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胡兴军表示,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所出《韩朋赋》与敦煌本《韩朋赋》故事情节的差异,可能就是说书艺人在社会通用《韩朋赋》版本的基础上,为使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而独立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的结果。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