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西湖柳树换月季 为何如此牵动人心?
北京时间2022-05-19 15:27:52

西湖7棵柳树移栽事件上热搜 官方道歉

最近发生在浙江杭州的西湖柳树风波,在网上沸沸扬扬了一周多的时间。这事儿要从5月11日说起,不少杭州网友反映说,西湖边断桥一带的柳树被移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月季。

这事儿在网上炸了锅。很多当地市民和网友纷纷表示,“没有了柳树的西湖,还是那个西湖吗?”“桃红柳绿是西湖的标配,如今被换成了月季,感觉变味儿了!”还有人表示,“断桥边的柳树被移走,我不能接受,早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风景。”随后,“杭州西湖柳树被换成月季”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到了1.4亿。

5月11日傍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情况说明,称有7棵柳树生长状态不好,部分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将柳树移走,种了月季,随后将选择合适的柳树进行补种。5月13日,景区再次发布通报称,5月12日晚已经把沿湖7棵柳树补种回来了。

除了这7棵柳树外,还有人反映,在西湖的著名景点“柳浪闻莺”入口处,有17棵高柳被换成了小柳树,与原来的样子差异很大。景区方面回应称,部分垂柳受历年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树体有损伤,所以移走了,目前紧急采购与原栽品种接近的40棵柳树进行更换。景区表示后续会深入调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月16日,杭州市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就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事件的发生表示歉意,称今后要充分尊重民意,高标准推进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

西湖柳树是从古至今的文化名片

西湖柳树的移栽风波,在引发了网友铺天盖地的质问,和相关景区、部门的几番回应后,终于得以平息。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有部分网友提出疑问,几棵柳树而已,至于吗?

西湖边的几棵柳树,为什么如此牵动人心?这一说起西湖,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些耳熟能详的诗词,比如“西湖杨柳风流绝,满楼青春看赠别。”“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的作品中,描绘过西湖杨柳依依的美景。白居易在西湖边栽过柳树,苏轼也栽过。西湖柳最为聚集的地方,当数前面已提到的景点“柳浪闻莺”。南宋时,这里就已是绿柳成荫。可以说,西湖和柳树,早已融为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了。

西湖柳树成为杭州的文化记忆,这也使得保护西湖保护柳树成为杭州市民印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据报道,每年台风过后,断桥边的柳树就经常会被吹歪。最厉害的一次是1988年8月8日,一场台风于凌晨5点抵达杭州,西湖白堤上142株柳树倒了123株,倾斜了18株,只剩下独独一株依然屹立。紧接着,十万杭州人自发上街,扶起树木。一位园林师傅记得,当时的信念是:“救活每一棵树。”

如今,西湖的景观也成为了杭州的城市文化名片。2007年,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也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以当这一景观遭到破坏,而引发群众不满,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那些因城市行道树移栽改造引发的争议

实际上,近年来,不少城市都发生过为了一棵树较劲的事。2011年3月初,江苏南京为建设地铁3号线,将主城区内许多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法国梧桐进行移栽,引发公众热议。不少当地市民纷纷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最终南京在吸收民意的基础上从一开始的“移栽”到“少移”,最终决定“不移”,并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

相比于南京的梧桐,广州的榕树就没那么幸运了。从2020年底到2021年中,广州在实施“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城市公园改造提升”等工程中迁移、砍伐3000余株榕树,其中很多是大树老树。要知道,榕树对广州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南方城市漫长炎热的夏季,遍布大街小巷的榕树,以其强大的遮阳避暑功能,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广州人。

广州榕树被迁移、砍伐后,很多市民还有专家学者、公益达人,呼吁“留住榕树”。此事经持续发酵酿成风波。2021年12月12日,中央纪委发布对广州市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事件问责情况通报。通报称,广州“砍树事件”严重损毁了一批大树老树,破坏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和不可避免的损失,广州市委副书记等十多名相关人员被问责。

一草一木事关城市集体记忆 应多些问计于民

这次的西湖移柳风波,也给了相关管理方一个警示:一草一木,只要涉及公众利益、公众集体记忆,就绝非小事,不能一拍脑袋乱决策。当然,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积极回应,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值得肯定。希望更多的地方能够以此为鉴,在对自然文化景观进行改造或保护时,有必要问问大家的意见。

图文来源:新华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网、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新民周刊等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