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请明星代言、搞模仿秀、表情包卖萌……文物“网红化”是正确的吗
上观新闻2022-05-19 06:12:00

昨天一早,收藏有东汉石辟邪、曹魏白玉杯、唐三彩黑釉马等珍贵文物的洛阳博物馆公开宣布,偶像艺人王一博成为博物馆的推广大使,冲上了微博热搜。

5·18国际博物馆日,不少博物馆的文物藏品纷纷与互联网热点相结合: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科普视频指出《甄嬛传》中雍正、甄嬛“穿错了衣服”;南京博物院的馆藏文物被做成一组搞怪的表情包;安徽一家幼儿园干脆搞起了“文物模仿秀”……

见证历史的文物,以搞怪卖萌的姿态闯入互联网原住民的视野。在一些网友看来,这样的创意揭开了文物的神秘面纱,可以吸引更多普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关注文物与历史;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历史是严肃甚至是残酷的,以娱乐化方式推广历史消解了文物背后历史的严肃性

偶像化还是专业化?

看到王一博成为洛阳博物馆的推广大使,家住肇嘉浜路的曹家睿立即搜索了洛阳博物馆的信息。“以前知道洛阳是古都,去过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却不知道洛阳博物馆藏了什么宝贝。”曹家睿坦言身为王一博的“路人粉”,对其不久前出演的电视剧《风起洛阳》中唐朝生活场景非常有兴趣,她把这一次合作视为“梦幻联动”,也准备疫情后再探这一“十三朝古都”。“王一博本来就是洛阳人,为家乡代言很正能量。现在年轻艺人越来越注重从传统中发现美,比如娄艺潇出席公开活动常穿汉服,井柏然和刘诗诗在央视也穿宋代服饰表演,这对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是正向激励。”

南京博物院的铜灯被制成“比心”表情包

“相比明星代言,我更希望看到宣传推广中出现权威学者的身影。”从事古代美术研究的陆先生坦言,如今已有太多人借助“历史”“传统文化”之名博取流量,其中很多知识是错误的,却因为有明星效应而广为流传。“比如现在某些制片人推出的古装剧,大谈服化道如何‘还原’‘复兴’,参考了多少博物馆资料,结果让错误广为流传,实际上文物就在博物馆,号称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却鲜少问津。”在他看来,博物馆要守住史实这条红线,“不能迷失在对流量的追求中。”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专业的文博机构不必排斥与偶像艺人合作,“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服装艺术学院的年度大展,每年5月都会举办慈善宴会,也会邀请很多明星。”从事文博策展工作多年的江先生告诉记者,偶像艺人的影响力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粉丝注意到博物馆,“后面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亲和力还是高冷范?

在上海博物馆今年的“我看博物馆”金点子征稿活动中,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杨路嘉在正文中提及,自己第一次进上海博物馆是看黑石号沉船特展,而契机是当时自己“迷恋海盗”,被沉船、宝藏这些词吸引进了博物馆。与其同校的谢艺祯则想在博物馆“触摸青铜器上的纹路到底有多么精致”“体验古代钱币携带和使用方便吗”“想试一下在‘五牛枕’上睡觉舒不舒服”。

比起那些习惯了隔着玻璃橱窗观察文物的文博爱好者,年轻人们更希望文物与自己的兴趣点相连接,甚至能体验和感受到文物。江先生坦言,“年轻人想法不断变化,博物馆的工作要更创新,更贴近他们。”

昨天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科普视频,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严勇就以豆瓣拿下9.3高分的《甄嬛传》剧照为例介绍了当时的穿衣规律:甄嬛头戴的“大拉翅”是身着便服时才戴的冠饰,剧照中配了一件朝服,朝服的颜色应是黄色而不是图中的红色,朝服外的朝褂纹样也错了。

故宫专家指出《甄嬛传》中服饰错误

家住真北路的市民姚蕾疫情期间又看了一遍《甄嬛传》,“没想到甄嬛一身就是一本历史知识订正本。”在一些网友的评论里,让故宫的专家挑刺《甄嬛传》无异于“大炮打蚊子”,但她认为这样的科普方式“既权威又接地气”,“这样的方式更能激发普通人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样的科普方式过于“碎片化”“实用主义”。“文史知识是系统连贯的,即使一件衣服也和当时的生活方式乃至经济状况相关。”从事历史教育的岳先生表示,比起在网上获得碎片化的知识,年轻人最好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才能了解‘知识点’背后的意义,把知识点连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守住博物馆还是拥抱互联网?

由南京博物院一组文物制作而成的“表情包”,博物馆日又一次在网上走红,其中不少文物已是互联网上颇具名气的“网红”。

一盏西汉铜灯,因其两臂环绕至顶,与现在不少年轻人拍照时“比心”的造型很接近,于是被做成了旋转“比心”的样子;另一件人面瓦当,雕刻的人像咧嘴大笑,被配上了“我就笑笑不说话”的字样;还有三尊陶俑,干脆坐在了一张麻将桌前“三缺一”,网上甚至还出现了各地博物馆“最萌文物”的集纳和评选。一些网友惊叹:“没想到这些穿越千百年岁月的文物,还有这么‘萌’的一面。”而安徽省合肥市双岗幼儿园的孩子们,还来了一次文物模仿秀,包括《簪花仕女图》、击鼓说唱俑在内的诸多知名文物,都被孩子模仿个遍。

安徽一幼儿园孩子的“文物模仿秀”

尽管文物“卖萌”在网上流行,一些人却试图“浇一盆冷水”。“很多文物背后的历史是很严肃甚至是很残酷的。”文博爱好者司先生在搜索不久前出炉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了解到,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出土的陶俑中有带着刑具的形象,有人说那是“今年最流行的大项圈”。“这一形象背后可能是一个个悲惨的故事。”在他看来,互联网式“解构”,也许会淹没历史的真相

“互联网时代,没有人能脱离网络,博物馆当然不能。”在江先生看来,博物馆拥抱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并且可以取得双赢:“比如河南博物院在综艺节目领域的尝试,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说明年轻人不是不喜欢历史和传统文化,而是缺少点燃兴趣爱好的契机。这样的‘网红’有什么不好呢?”江先生举例说,当年故宫开发文创产品时,也曾有过“文化不可商业化”的争议,但如今各大博物馆都在推出文创,甚至抢占元宇宙的先机。“当然,只有线下把博物馆的研究和展出做扎实,才能给网上天马行空的创意奠定基础。”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