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又有神曲火了! 网络为何常刮“乡愁风”
上观新闻2022-05-18 12:23:00

网络神曲年年有,5月又推陈出新了——魔性洗脑视频《我是云南的》正在各社交平台扩散。视频中,博主用当地方言推广家乡云南怒江州泸水市,引发全国网友模仿,分别以喊麦的方式为自己家乡方言“广而告之”。

远了不说,还记得去年风靡全网的“山东菏泽曹县666”“甘肃不大,创造神话”吗?方言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我是云南的》再次唤醒了大家刻在DNA里的乡愁。

“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六库傈僳族,傈僳族是这样叫,乌鸦叫做阿南(音),青蛙叫做欧巴(音)……”5月12日,一首名为《我是云南的》视频火遍各大平台,博主戴着银饰耳环,用口音十足的方言唱着节奏感极强的歌词,随着说唱鼓点,让网友十分“上头”。很多网友也对怒江之美充满好奇,有人说,这首歌给怒江省了一大笔广告费。还有人说,等疫情结束,一定要去旅游。

其实,从艺术角度来说,很难将《我是云南的》定义为一首优秀音乐作品。那它为啥能突然火?跟之前那些魔性洗脑歌曲一样,还是旋律与歌词的可复制性。有分析认为,《我是云南的》在内容结构上主要由“家乡+方言”两部分组成,旋律曲调基本表现为每句简单重复的节奏型。这种魔性BGM有内在最简单的传播逻辑,容易在重复中建构记忆点,观众可以无门槛地进行模仿和再生产。

“我是江苏的,江苏无锡的……”“我是四川的,四川成都的……”全国各地网友按捺不住,随即出现了一大批效仿者,用自己的方言改编了歌词,同样以方言喊麦的方式“比拼”起家乡特色,从四川火锅到广东早茶,从陕西肉夹馍到新疆大盘鸡,从吃着雪糕蒸桑拿的东北到网红打卡点密布的西南,热闹非凡。据不完全统计,江苏、辽宁、吉林等20多个省的50多个城市网友参与这场全国“上分”大战。 魔性洗脑视频里的这对傈僳族兄弟也因此走红。5月11日晚,他们推出首次直播,围观人数就超1200万人次。兄弟俩表示,他们是怒江兰坪县人,不是这首歌的原作者,只是打工时听到了这首歌,就模仿着对了一下口型,没想到火了。

随后《我是云南的》原作者露面,并与傈僳族兄弟进行梦幻联动。原作者表示,他是根据网络上一些热门歌曲的节奏,加入了自己家乡和民族的内容而创作了这首歌,“除了好玩,也想借此宣传家乡,让外面的人听听我们民族的语言,有机会来怒江看看。”

无独有偶,去年也有土味视频曾出过爆梗“山东菏泽曹县666”和“甘肃不大,创造神话”。因为网络主播一句“山东菏泽曹县666,我勒宝贝”的口号,去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火遍全网,“我国四大城市:北上广曹”等系列“曹县梗”成了网络流行语。随后出现的“甘肃不大,创造神话”,也让很多网友主动去了解甘肃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地方。 不得不说,这些年,土味视频产出的数量和频次都颇多,大众对此有些审美疲劳,《我是云南的》能引起广泛互动,或与视频中的傈僳族有关。傈僳族对不少人来说相对陌生,其方言更是神秘,容易引起好奇。

而且视频里没有浮夸出格的土味语录,博主只是在淳朴地介绍其家乡和方言。乡愁是中国人普遍的情感,这很容易引起集体共鸣,因此才有那么多网友加入了这场为家乡“上分”大战。 方言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基因密码,它的背后是人和故土。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深深镌刻着独有的地域色彩,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走向,是民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具有重要的语言价值、历史价值,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

除了短视频平台,影视、综艺节目也是方言文化传播的载体。还记得爆款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将两支来自广东的方言乐队推到了台前,“九连真人”和“五条人”带火了客家话和福佬话,他们将方言融于歌词之中,唤起听者对家乡记忆的自我想象。再比如,近年来,方言电影数量增多,拿今年来说,以上海为背景的《爱情神话》被影评人称为“新沪语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有武汉话版,《雄狮少年》有粤语版。再往前,还有南京话电影《宝贝儿》、重庆话电影《火锅英雄》、河南话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武汉话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等等。 这些年,方言文化借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载体,总能在网络上刮起“乡愁风”,吸引网友自发加入家乡话题讨论,变成“家乡推广大使”。所以说,如何鼓励方言文艺创作来实现方言文化保护,如何切实地将乡土文旅产品融入这类方言创作,如何促进文化软实力转变为硬实力等等,在《我是云南的》等刷屏时,值得多维度思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