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国学者开发新型催化剂,实现常压下二氧化碳加氢制长链烯烃
澎湃新闻2022-05-16 17:46:00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铜-碳化铁界面型催化剂,实现了常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加氢高选择性制备长链烯烃。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长链烯烃(C4+=)在精细化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合成洗涤剂、高辛烷值汽油、润滑油、农药、增塑剂等。

目前,合成长链烯烃的主要途径是基于乙烯的聚合反应,而乙烯主要来自石油资源,因此工业合成长链烯烃需要依赖于石油化工工业。相比之下,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再与二氧化碳反应直接制备长链烯烃,可以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

过往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加氢制备长链烯烃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二氧化碳加氢到一氧化碳,第二步是一氧化碳加氢到甲基和亚甲基,第三步甲基和亚甲基在催化剂表面聚合得到长链化合物,包括烯烃。

“难点就在于第三步,甲基和亚甲基的聚合需要足够高的压力,在常压条件下无法产生足够多的甲基和亚甲基,从而难以聚合形成长链产物。”曾杰教授解释道。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常压不利于长链烯烃的形成,目前二氧化碳加氢制备长链烯烃多在高压反应条件下进行。但由于电解水设备规模小、布局分散,为了直接对接电解水制氢,需要使二氧化碳加氢反应在常压下进行。

曾杰教授表示,找到一条不依赖于甲基和亚甲基聚合且能够在常压下进行碳链增长的反应路径,成为实现常压下二氧化碳制长链烯烃的关键。

为此,研究团队选择了一氧化碳中间体路径,该路径的挑战在于在常压下设计合适的费托合成(FTS)活性位点。研究发现,铜具备一氧化碳的非解离吸附能力,碳化铁能催化生成甲基和亚甲基。通过借鉴用于合成醇的改性费托催化剂的设计思路,研究人员在铁基催化剂的基础上引入铜位点,开发出了具有铜-碳化铁界面在常压下工作的铜-铁催化剂,该催化剂包含金属铜、四氧化三铁和碳化铁等多种物相。

在铜和碳化铁的界面处,铜位点吸附的一氧化碳插入到甲基和亚甲基的端基,然后加氢脱水形成新的甲基和亚甲基单元,如此循环往复使碳链增长,最后脱附形成长链烯烃。相较于传统铁基催化剂,特殊的碳链增长方式使得该催化剂对一氧化碳和甲烷的选择性更低,对长链烯烃的选择性更高。

图1.(a)与传统铁基催化剂性能对比。(b)烃类产物碳数分布。(c)不同的空速下的性能对比。(d)不同H2/CO2比下的性能对比。

图1.(a)与传统铁基催化剂性能对比。(b)烃类产物碳数分布。(c)不同的空速下的性能对比。(d)不同H2/CO2比下的性能对比。

 
在常压条件下,该催化剂对长链烯烃的选择性高达66.9%,与目前文献报道的在高压反应条件下的最优值(66.8%)基本相当。

同时,二氧化碳转化率达到27.3%,一氧化碳选择性达到43.7%。

图2. 二氧化碳加氢制长链烯烃催化剂的选择性比较。

图2. 二氧化碳加氢制长链烯烃催化剂的选择性比较。

 

研究人员发现,该催化剂经过长时间反应后长链烯烃选择性会下降,但经过简单的再生处理即可使其长链烯烃选择性恢复。 

据曾杰课题组主页介绍,随着对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有限资源认识的加深,为了减少对石油化工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寻求并开发清洁、廉价、便捷、有效的能源供给和储存方式已经成为能源产业的首要任务。其中,设计和制备廉价且高效的催化剂不论是在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还是在产业化进程中都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结果揭示了二氧化碳加氢反应过程中的碳碳键偶联机制,也为开发二氧化碳的高值利用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目前,该项研究已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安徽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曾杰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专项首席科学家,研究领域为二氧化碳的催化转化技术。其课题组致力于研究选择性高效转化碳基小分子(如CO、CO2和CH4)制备液体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工品。

曾杰教授结合多种原位表征技术揭示催化反应机理,开发了一系列高活性、高选择性和稳定性的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剂。近年来,曾杰教授及其团队实现了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转化为清洁能源甲醇、液体燃料甲酸,甚至进一步合成出了葡萄糖和油脂。

迄今为止,曾杰教授已在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等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了196篇论文,被SCI引用16000余次。出版书籍四部,申请中国专利72项、美国专利4项。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秦艺逍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