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为什么西湖一定要有柳树
上观新闻2022-05-14 20:23:00

近日,杭州掀起一场波涛汹涌的“柳树之争”。

有关部门在景区提升改造过程中,移掉了断桥至保俶路一段的7棵柳树,代之以月季。又将柳浪闻莺大门入口处的17棵高柳换成了小柳树。一时间,市民质问铺天盖地。相关部门连夜补植、替换,一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很多外地朋友对此一脸愕然,甚至某些杭州市民也颇为不解:几棵柳树呀,至于吗?

在我国传统文化意象里,柳枝与告别联系在一起。而西湖之柳,将此意象发挥到了极致。告别时,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有“雨中曾唤柳荫舟”的场景,有“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的场景。当人随舟远,水天一色,送行人感叹“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正是柳丝,迎风翠浪高低起,将西湖的水韵、云性、人情都激活了。所以说,杨柳丝丝弄晓晴,画桥春色最关情。

有个早晨随手拍西湖边的晨练,发微信后一朋友留言:“西湖园林管理水平不错。”我一看,照片上的柳树枝丫横斜作“依依状”。正是“湖上新春柳,摇摇欲唤人”。

十里西湖意,都来到断桥。明袁宏道写白堤:“湖上由断桥至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番趣味。”白堤一带,如果少了柳树,西湖的情就淡了。高柳树换作矮月季花,视野是开阔了,但“视野开阔”本不是西湖的美,“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才是。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西湖之美,很多人随口而出的是这句:“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苏堤,六桥烟柳如梦似幻,是比想象更美的图画。空灵的西湖上,一道堤岸横贯,柳丝纷披掩映,飞英蘸波。桃花、人影错落期间,波光、声音隐隐约约。西湖的春天,就这样留在无数代人的心目中。

在苏堤南端花港观鱼,现今蒋庄的前身,叫“小万柳堂”。熟悉古代书画的人只要听到“小万柳堂”这个名,都会激动。因为其主人是清末无锡名士廉泉,在收藏界负有盛名。时人描述其景为“千丝柳影深遮岸”。

当然,西湖柳的最为聚集处当数柳浪闻莺。柳浪闻莺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以及公园主干道两旁,遍植柳树。草坪、柳岸、湖光、山色,加上西湖美女的伶俐窈窕,共同构成一幅虚实相生、动静互成、富于层次变化的图景。

柳浪闻莺的大门入口处,有两排柳树。每当春来,绿意如烟似雾。远远从大门口一眺望,好一幅“万条垂下绿丝绦”。多次感叹,不愧是杭州的园林专家,能将柳浪闻莺的精髓如此完美体现。

“柳浪”是个极富诗情画意的意象。但柳浪之美的呈现是有次第的。春寒料峭时,远远望去已有“绿烟笼堤岸”之意,但置身其中,却是“跫音不响,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夜晚加班回家,一抬头,才一个白天,柳丝都已发芽,让人又爱又恨。因为夜色中穿行无异于锦衣夜行。早春晴日,柳丝软于烟,光阴胜似金。你会体会到“诗在烟光柳色间”的含义。新柳在头顶飘摇,柔媚似梦,是医治颈椎病的良药。新莺初啼,声音婉转清丽,是医治身心瘀堵的良药。接下来,就到了“柳丝踠地、轻风摇飏、如翠浪翻空”的季节,翠浪涌层层,千树垂杨颭晓晴。即使无风,柳态与水光相映,亦自有一种旖旎。傍晚下班,走在柳浪闻莺,新绿、浅绿、嫩绿、鲜绿、浓绿……雨后清新,要醉氧的感觉。

有时,在柳绿桃红最盛处遇见摄者红梅,她劈头就来一句:“早也看不够,晚也看不够,怎么办呢?”怎么办呢?对着满眼春光,忍不住就唱起来:“想那时三月西湖春如绣,与许郎花前月下结鸾俦……”

看惯了柳浪闻莺的柳树,就知道西湖的柳树是高柳。只有高柳,才有灵性,才有柳丝袅袅依依之感,才会随风如浪起伏。高柳横斜,高柳萧萧,满湖高柳摇风,日长高柳一声蝉……所以说,西湖的柳树,并不是苗圃里整齐规范、长相一致、枝丫井然有序的柳树。

西湖柳树的更替,无法从花木利润角度去衡量。实施者除了过硬的花木栽培技术,还要有一棵棵寻觅的耐心、有审美的底子,更重要的,还要有深厚的人文涵养。毕竟,西湖的柳树,是从唐代就开始积累的文化意象。唐白居易名篇《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树到底是什么树?诗尾道:“绿杨阴里白沙堤”是杨柳。

苏东坡曾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毛,盖不可废也。”将此句再细节一点:西湖是杭州的眉目,那么,柳树即眉毛。

试问,西子姑娘的眉毛能剃掉或乱画吗?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