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000多年前的叙利亚人如何烘焙?来成都金沙特展找答案
封面新闻2022-05-06 20:37:22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五一小长假期间,金沙遗址博物馆“文明的万花筒——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迎来众多游客。拥有3500多处古迹的叙利亚,就像一处“文明的万花筒”,其古老与辉煌令人肃然起敬。从两河流域到欧亚大陆,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被浓缩在183件(套)展品中。

5月6日,封面新闻记者从金沙遗址博物馆获悉,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将展出至5月8日。从两河流域的文明曙光到希腊化的流行风潮,从罗马的荣光到伊斯兰世界的多彩,从50万年前的手斧到神秘的楔形文字,从写实的亚述壁画到融合的艺术风格……闭展倒计时仅剩3天,快来金沙一睹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明星光。

作为叙利亚多元文化的生动见证者,本次展览展出的183件(套)展品,从生活用品到仪礼用具,从人像雕塑到建筑装饰,从亚述壁画到希腊银币,应有尽有。

距今约50万年前的手斧,好似人类文明的第一颗泪滴,见证人类摆脱蒙昧、使用工具的历程。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水平。两河流域广泛使用的楔形文字泥板,记载着大到法律条文,小到食用油的分配、面包模具的制作方式等日常事件。

展览上有一件烘焙模具,距今已有3600-4000年历史,被发现于叙利亚马里古城某宫殿厨房处,据推测是烤面包的模具。这个模具的内部刻画有一个佩戴项链的女性形象,她双手放在胸前,象征着献给神灵的吉祥图案,通常供奉给王室的面包上都有类似的吉祥标记。在农业时代早期,农民会制作圆柱形黏土烤炉,然后把面团放在烤炉上,炉下生火来烤面包。这件模具的出土,为人们还原了3000多年前叙利亚人烘焙的场景。

此外,展览上还有一个刺猬形奠酒容器,造型奇特,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出土于叙利亚耶班尔·阿鲁达遗址。容器形似刺猬,造型十分可爱,它的眼睛、耳朵、腿部都是固定的,有两个出水口,推测一个用来注入液体,另一个则用来倾倒液体。早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在叙利亚便出现了这种动物形陶器,至公元前4000年达到繁盛。虽然不知容器里装着什么液体,但制作如此别致的容器来盛装,也可见当时叙利亚人对资源的珍视。

古代叙利亚地处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东北部延伸至古代文明的摇篮——两河流域,向南可达古埃及,向东可穿过伊朗高原到达中亚。这里是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是古代东西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通道。文化交流的痕迹,在展览上可以一窥端倪。

当代人为自己设计了个性十足的签名,其实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创造出了当时的“定制签名”——滚印。展览上有几个圆筒形状的印章,侧面雕刻了复杂的图案,名曰“滚印”,是现代印章的雏形。滚动使用的时候,可以印出连续复杂的图案,就像“定制签名”一样,不仅能够用于识别某人,还可以用来给货物、信件和官方文件做记号,极大地方便了不同区域间的货物往来,成为两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

在丝绸之路开辟前,亚洲大陆就已经出现国际贸易路线,其以青金石贸易最为著名,史称“青金之路”。青金石,是产自阿富汗的珍贵宝石,深受两河流域上层阶级的喜爱。通过这条线路,阿富汗的青金石作为装饰品原料被运往伊朗,并在此进行切片、清洗、加工,随后再被运到两河流域。青金石贸易大大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商业发展,如位于伊德利卜省的埃勃拉城便是两河流域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此次展览展出了古代叙利亚地区琳琅满目的贸易产品——来自伊朗的绿泥石,被精心制作成的蛇纹绿泥石罐;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串联起红玉髓、海贝等共计97颗宝石,展现人们对美的极致追求。源于埃及神话的羊首狮身斯芬克斯雕件、古希腊神话中维纳斯女神的雕像、酷似“阿拉丁神灯”的阿拉伯风格青铜油灯……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被浓缩在183件(套)展品中。

展览倒计时最后3天,观众可以来金沙聆听丝绸之路的文化对话,探索世界文明的多样面貌。

(本文图据金沙遗址博物馆)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