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90后村干部“玩虫子”带火家乡
扬子晚报2022-05-02 02:44:00

90后村干部“玩虫子”带火家乡

他是一名“玩虫子”的90后“组长”,8年时间“以虫为媒”,带火了家乡,吸引了不少昆虫研究爱好者和游客前往他的老家云南临沧市云县水坝头村。他叫熊紫春,因为从小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2013年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回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大山支援家乡发展,从事昆虫多样性调查工作,发现并合作发表了临沧地区昆虫新物种13个,中国新记录种1个,云南新记录种1个。近日,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说:“每次抓到新的目标昆虫,就像见到了异地恋朝思暮想的女友,做昆虫多样性调查最浪漫的事就是给发现的新种取名字。”

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姜天圣 素材来源/受访者提供

“逐虫”村干部

五月雨季将至

正是上山“抓虫子”的好时节

五月到来,云南的雨季将至,又到了“抓虫子”的最好时节。这几天,熊紫春正和他的同事们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的哀牢山上监测不同生态类型的植被,记录昆虫的习性、生境,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用于研究和科普。自2021年年底成为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观测员,他的工作比以前更忙碌了。

他是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漫湾镇水坝头组的组长,也是一名昆虫科普类短视频博主,最初关注到他,是因为他在快手账号上发布了不少有趣的视频,视频引来许多昆虫爱好者的关注与讨论,大家纷纷留言点赞:“这才是正能量的科普博主”“博主带着我们长知识了!”“博主做考察的地方风景太美,好想有机会去看一看!”

1990年出生的熊紫春,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13年毕业后,他就回到村里支援家乡,做昆虫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从小对昆虫、植物有着浓厚兴趣的他,高中毕业后,成了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他在大学里学会了野外昆虫调查的专业技能,“后来了解到学校有扶持昆虫研究方面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我就和小伙伴们组建了创业团队。毕业后,我把这个项目带回了村里。”

熊紫春告诉记者,家乡独特的生态环境给昆虫多样性的调查工作带来了广阔的天地,所以他每年大概有超过半年的时间在野外,除了做村子周边的昆虫本底调查,还和各大高校和研究所团队去特定地区做昆虫多样性调查,有劳务费能维持基本生活开支。虽然没有太多收入,但从事自己喜欢的野外工作,他乐在其中。

云南临沧市云县漫湾镇水坝头村,因为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有很多留守老人和儿童。“我是村里比较年轻的成年人了,所以常常会给孩子们辅导作业,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熊紫春告诉记者,现在也会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去近一些的比较安全的地方观察采集昆虫,“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家乡特别美好,有许许多多可爱又自在的小昆虫。”

被胡蜂蜇,被蚂蟥吸血

最浪漫的是用亲友名命名新物种

在野外做昆虫调查与研究的工作充满了欣喜,同时也会遇到一些危险。“有一次去怒江,两岸的山很陡峭,我们为了寻找目标种就在山下蹲守,突然听到背后一阵轰隆巨响,转过头发现是山上风化的石头掉了下来,石头很大,掉落速度也很快,当时我们特别慌,以为整个山要塌了。大家立刻狂奔,跑了不知多久才停下来。”熊紫春说,那次惊出一身冷汗,第一次感到生命特别脆弱,晚上一直在想要不要继续这样的工作。但是睡了一觉第二天醒来,那种恐惧感就淡了一些,“对昆虫的热爱和坚持还是战胜了胆怯”。

熊紫春说,比遇到落石更危险的,是一次遇到胡蜂,“我是过敏体质,有一次被胡蜂蜇了,可能毒液刚好注射到了我的血管附近,过敏反应特别强烈,眼睛肿得都睁不开了,呼吸困难,过了一会开始呕吐。同伴立马送我去医院,但当时在很偏僻的山里,他带着我折腾了近一个小时才赶到山村的小诊所,那时候我差不多晕厥了,医生给我打了点滴,我躺了好一会儿,才慢慢恢复过来。”

熊紫春告诉记者,自己最怕的是胡蜂,至于平常采集时被蚂蟥咬上几口,已经习以为常,“有一次去广西,那边海拔低,比较热,蚂蟥多。当天我采集完昆虫回到住处,整理完标本去洗澡时,才看到脚上有一条蚂蟥,一直在吸我的血,它的身体都胀得很大了。因为被蚂蟥咬疼痛感不强烈,所以之前一直没发现,后来用洗澡水开到最热冲了几分钟才冲掉。”熊紫春介绍说:“蚂蟥其实没有毒,只是吸点血,看着觉得恶心,比胡蜂要好多了。”

在家乡做昆虫调查的八年间,熊紫春发现并合作发表了临沧地区昆虫新物种13个,中国新记录种1个,云南新记录种1个。“很多昆虫特别可爱,比如我就比较喜欢天牛,它们的表面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形态各异。”每次发现新的昆虫,熊紫春都特别兴奋,“还记得做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以来发现的第一个新种,那时我外甥刚出生,我就用他的小名‘绎帆’来给新种命名。”熊紫春告诉记者,做昆虫调查的一个特别浪漫的地方,就是新种的命名除了可以用其主要特征之外,还可用自己觉得重要的人名或者有纪念意义的字词,他曾用过妹妹的名字“紫越”给发现的昆虫新种起名。

为家乡代言

以虫为媒,

为家乡引来更多关注

2017年,短视频很流行,熊紫春也开始跟着拍一些昆虫的短视频,最初拍得很简单,没有解说和字幕,也几乎没什么人关注。“有一次,我刷到一位创作者发了自己发现叶虫脩( )的视频,有好几百万的播放量,有很多网友留言问这到底是什么物种?有没有毒?为什么长得这么像一片叶子?我就随手在评论区写了一段,解释了叶虫脩的分类地位、生活习性以及‘拟态’知识。”令熊紫春吃惊的是,他的评论得到了好几千人的点赞,甚至有几百人来关注他的账号。于是,他干脆认认真真做起了博主,一边拍一边解说,还自己加了特效和文字。

在他的视频里,你能看到完全和枯叶融为一体的枯叶蛱蝶,长得和树叶一样的竹节虫,以及其他各种神奇有趣的昆虫。他深入浅出的介绍,能让人在短短几分钟内收获专业的昆虫学知识。

“不少昆虫研究学者或者爱好者通过网络认识了我,来我们村进行考察,也有游客前来打卡,今年央视还报道了我们村,我特别高兴可以利用专业知识,为自己的家乡做宣传。”熊紫春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资助下,把自家新建的房子改造成乡村博物馆,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昆虫标本,“博物馆可以给留守儿童做自然科学教育,打造供大城市青少年科普的研学路线,发展村子里的生态旅游。”

在熊紫春的印象中,很多年前,村里的生产发展比较粗放,除草剂用得比较多,对村里的生态有一定影响,但通过他以昆虫为切入点的科普宣传,并结合村里绿色农产品带来的收益,村民开始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水坝头村的绿化美化和生态修复中来,进一步为乡村旅游打好基础。

做昆虫科普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这是熊紫春最欣慰的。对于未来,熊紫春说:“热爱不止,步履不停,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并认真从事昆虫调查分类的相关工作,多做一些充满趣味的昆虫科普,让家乡富饶的自然资源更为人知,也让保护环境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