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LG化学研发高功能阻燃工程塑料材料,可延缓动力电池热失控
澎湃新闻2022-04-25 21:33:00

据外媒近日报道,韩国最大的综合化学公司LG化学(LG Chem)研发出一种高功能阻燃工程塑料材料,可以延缓电动汽车电池的热失控,让驾驶员在电池起火时获得更多撤离和灭火的时间。该研究自2009年开始,将于2023年建立量产体系,实现商业化应用。

据介绍,新型工程塑料材料由聚苯醚(PPO)、聚酰胺或通常称为尼龙的高温热塑性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BT)制成,其中PBT通常用作绝缘体的热塑性工程聚合物。这种阻燃工程塑料材料可以在超过1000度的高温下阻隔由热失控引起的火焰传播,阻燃时间超过400秒,约为一般阻燃塑料的45倍。

LG化学表示,应用于电池组的新型塑料材料可以延缓电池起火的燃烧时间,从而防止火焰蔓延。同样,该新型材料还可以应用于电池组以外的其他行业。

“为了解决客户痛点,我们已进行了10多年的稳步研究。以世界先进复合技术为基础,我们将持续研发并大规模投入生产,以开拓市场,从而引领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材料市场。”LG化学工程材料部门负责人Steven Kim在4月25日的一份声明中说道。

电池系统热失控的故障序列 图片来源:欧阳明高《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原因及应对策略》

电池系统热失控的故障序列图片来源:欧阳明高《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原因及应对策略》

热失控一直是电池安全研究的关键点。当电池到达一定温度的时候,电池电芯产生快速升温的连锁反应,最高可达到每秒钟升温近1000度,且一旦开始就很难控制,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爆炸和火灾。

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带来的发热是不可避免的。正常情况下,电池运行产生的热量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消散,电池温度处于可控范围。而在物理损坏、外部受热、过度充电和快速充电引起内部短路等下非正常情况下,电池运行产生的热量超过自然散热的上限,电池温度升高后便容易发生热失控。

对于目前电动汽车普遍采用的锂离子电池来说,温度升高、过流负载、内部压力过大都可能导致热失控。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较低,但安全稳定性更高。与之相反的是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较高,但安全性相对较差。此外,采用锂、钠制成的玻璃化合物作为传导物质的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和热稳定性能上均优于液态锂电池。

LG化学成立于1947年,隶属于韩国三大集团之一的LG集团,业务涵盖石油化学、电池、尖端材料、生命科学四大领域。作为韩国最大的综合性石化企业,LG化学在全球化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亚洲、美洲、欧洲等地40余家生产基地及分支机构。

2020年12月,LG化学的电池业务部门被拆分为全资子公司——LG新能源(LGES),开始独立运营。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统计,LG新能源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0.2GWh,市场占有率为20.3%,仅次于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位列全球第二。

作为全球第二大动力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动力电池因起火风险被召回的事件已经持续了两年,共涉及数十万辆来自各大车企的电动汽车,包括Stellantis、大众汽车、通用汽车、现代汽车和梅赛德斯-奔驰等。

4月6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他们正在对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生产的有缺陷的电池展开审查,以确保所有搭载问题电池的汽车已被召回,共涉及138324辆搭载LG电池的汽车。

4月18日,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盐河变电站内储能设施发生火灾,大火持续了5天。该电网储能项目装配了超过3248块来自LG的锂离子电池,总纯能容积量10MW/40Mwh。消防局已证实该储能项目中存在电池热失控,但具体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中。

数据来源:SNE Research

数据来源:SNE Research

LG新能源层出不穷的电池起火事件让其安全性被打上问号,也消耗了客户和消费者的信任。2022年2月,LG新能源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7.4GWh,市场份额为15.8%,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0%。此次LG化学研发的高功能阻燃工程塑料材料实现量产后,大概率会首先应用于LG新能源生产的电池,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电池安全问题。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秦艺逍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