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谷雨”:春风拂槛露华浓|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封面新闻2022-04-20 18:37:56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4月20日,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进入谷雨,阳光煦暖,降雨增多,土壤亦如膏腴,正是百谷拔节生长之时。

谷雨时节,布谷鸟“催耕”啼鸣,花事正浓,而牡丹尤胜。在四川历史名人的作品中,李白、苏轼、薛涛等,都曾为谷雨着墨。李白在《清平调》里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以云霞、花朵衬托出贵妃容颜之美艳,至今读来都有叩击心灵的力量。

谷雨花信为: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

在唐朝,牡丹花名冠天下,赏牡丹成为唐人的时尚。诗人刘禹锡《赏牡丹》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谷雨时节,花事正浓,而牡丹尤胜。

春日牡丹盛放,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同去沉香亭畔赏花,乐师李龟年在旁边弹唱助兴。唐玄宗嫌歌词陈旧,召来李白填新词。李白乘着酒兴,一口气填了三首《清平调》。《清平调》里,李白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将牡丹与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衬托出杨贵妃的天人之姿和花容月貌。读来如觉春风拂面、花色满眼……

唐朝著名女诗人薛涛,也曾为牡丹着墨。薛涛曾与不少名家唱和交往,其中真正让薛涛动情的是元稹。时任监察御史的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春奉命出使蜀地。元稹慕名而来,薛涛也久闻新乐府诗派的元稹之名,两人倾心交谈,作诗酬答,遂为知己。相别时,薛涛即作《牡丹》诗赠元稹归京。诗里写道,“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她将牡丹拟人化,用向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来写,表达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枕席,以便在夜深人静时,与牡丹花互说相思的不舍感情。

跨越唐朝,来到北宋。苏轼得知好友张先在晚年买妾一事,在《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中写下“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清明、谷雨时本来是鲜花盛开的时候,然而这个季节却看不到花,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惋惜之情,其中也不无讥嘲好友的成分。

谷雨分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在四川历史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有不少提到布谷鸟,它也是谷雨来临的象征之一。

诗人李白在写给李冽的诗《赠从弟冽》 中,对自己在长安的三年供奉翰林生活进行了总结,也表达当时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和憎恶仕途而又欲罢不能的苦闷。“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顾余乏尺土,东作谁相携。”意思是太阳一出,布谷鸟欢鸣,农人开始锄地犁田。我却没有土地,谁可以伸手拉我一把?诗词末尾,他并没有完全绝望,他还怀着重返朝廷的想法,希望献出自己的才华和力量,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依然是李白,在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他写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子规,又名杜鹃,俗称布谷鸟。此鸟飞鸣田头桑间,农人便以为此鸟在催促人们耕种。全诗点出杨花、子规、明月、风等,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