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比苏东坡一家更早成名,“铜山三苏”如何火起来?文史专家中江头脑风暴
封面新闻2022-04-15 07:37:56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德阳报道

一提起“三苏”,你可能首先想到眉山三苏所指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他们一家三口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了三席之地。你是否知道,比苏东坡一家成名更早的“铜山三苏”?他们四川宋代首个状元苏易简、书法家苏舜元、诗人苏舜钦祖孙三人。其中,苏舜钦与诗人梅尧臣并称“苏梅”,与欧阳修关系要好,在文学史上地位颇高。

关于苏易简祖孙三人的籍贯,有梓州铜山(四川中江)、绵州盐泉(四川绵阳)、河南开封等多种说法,学界莫衷一是。4月14日,“铜山三苏”文化研究挖掘利用工作座谈会在德阳市中江县召开,众多文史专家齐聚一堂,论证“铜山三苏”在文献典籍里的依据,就“三苏”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利用等问题展开头脑风暴。

“铜山三苏”的籍贯是铜山、盐泉还是开封,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学界尚无定论。

在德阳市中江县广福镇玉江河畔,一块巨石上倒插着一支石笔,名曰“苏公笔”,已在河畔屹立近千年,是当地人为纪念苏舜钦而立。在广福镇的铜山景区中,苏氏祠堂的堂联上写着:“持节仍归汉,怀才不事秦”,昭显着苏氏一族所秉持的节操和德行。

而在绵阳市游仙区盐泉镇,苏易简纪念馆拔地而起,用300多平方米的建筑展示了四川宋代第一个状元的生活成长、求学成才、治国理政等成长轨迹。

在政府的重视和民间人士的倡导之下,各地纷纷对本地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打出文化品牌,打响地方名气,促进地方发展。“名人故里之争”也就成了普遍现象,由于一些名人曾在很多地方生活,再加上有些文献记载不明确或者互相矛盾,为“名人故里之争”埋下了历史根源。此前,李白、诸葛亮、曹雪芹的故里都曾引发多地之间的争夺。而在四川省内,德阳与绵阳两地都有与这“三苏”相关的纪念、展陈场所,与“三苏”籍贯相关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纵观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三五百年之间,一定会有一个惊天动地的人才横空出世,比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杨升庵,再到清代的李调元。不同于黄河文化带的人才谱系,一直具有渐悟、渐进、渐行的扎实学风,处于长江文化带的巴蜀,不仅自古出奇才,还渐次崛起,亦步亦趋,在三五百年间接力完成了对中华文化的突破式贡献,成为了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枢纽式人物。

所以在“巴蜀人才谱系表”上,既有“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也有“铜山三苏”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尽管关于“铜山三苏”的籍贯尚有争议,但“三苏”籍贯是梓州铜山(即四川中江)有据可考,得到多位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可。

苏易简是四川宋代首个状元,也是“铜山三苏”中苏舜钦、苏舜元的祖父。《宋史·苏易简本传》开宗明义,记载“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对他的籍贯一锤定音;《续资治通鉴长编》写道:“闰三月甲寅,上御讲武殿覆(复)试,权知贡举程羽等所奏合格进士,得铜山苏易简以下百一十九人。”此外,宋光宗时进土杜大珪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记载:“苏易简,字太简,梓州人。”

苏舜钦籍贯同为梓州铜山,这一说法同样在文献中可以找到依据,例如,明代编录上古至元代的书法家传记《书史会要》中记载:“苏舜钦,字子美,号沧浪翁,其先世居梓州,后为开封人。”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苏学士集十六卷》也认定“其先梓州人”,此外,《正德姑苏志》《崇祯吴兴备志》《乾隆鄞县志》《宋诗钞》《词林纪事》等文献中均有类似记载。

此外,在德阳市中江县还有一些“三苏”相关的遗迹,纪念苏易简修建的状元桥、纪念苏舜钦而建的苏公笔,都屹立至今,与史料相互印证。


有专家提出,看似无厘头的“名人故里之争”,实则是人们对历史名人的推崇,对文化基因的尊重。历史名人不仅有籍贯意义上的祖籍故里,更有精神层面的文化故里。搁置历史争议,历史名人故居地应该思考如何活化名人资源,继承好这笔丰富的精神遗产。

中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县社科联主席龙清江指出,文化工作者已经撰写了《苏舜钦评传》,创作了《风雨苏舜钦》等歌曲,出版了相关的画册、文集,举办了一系列的沙龙,研究成果丰硕。他期待未来深入发掘历史遗存,在一些重点景观项目打造上融入“三苏”元素,加强理论研究。

文化学者杨河建议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形成论文集系列,规划建设三苏纪念馆,加强对文旅企业的招商引资,盘活“三苏”文化资源。

此外,还有与会专家建议,未来创办“铜山三苏”研究会,邀请国内外知名文史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加强学术支撑;修建三苏文化长廊、三苏文化主题公园;打造“铜山三苏”文化节,打造精品研学线路,打造“三苏”相关的美食、美酒品牌,用多项举措盘活“三苏”资源,讲好“三苏”故事。

据悉,由中江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旅局、县住建局、广福镇等相关单位配合,将组建“铜山三苏”文化研究挖掘利用工作专班,努力推动“铜山三苏”文化挖掘保护宣传利用工作,让历史文化底蕴“厚”起来,历史文化名片“亮”起来,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助推中江文化事业繁荣兴盛,为中江加快建设全省丘区经济文化强县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