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拉面如何变成日本国民料理?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2-04-08 17:49:00

提到日本料理,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寿司、照烧鸡肉还是鳗鱼饭?除了这些,人们印象深刻的,可能还有一碗豚骨拉面。无论日本料理店面空间有多小,位置有多么偏僻,豚骨拉面从不会缺席于菜单之中。能否做好一碗拉面,也成为衡量一家日料店味道如何的重要标准。前几年热播的《深夜食堂》中多次出镜的拉面,更让这道被奉为“国民料理”的餐食火了一把。

日剧《深夜食堂》中的拉面剧照

但是,人们或许有所不知,拉面最初并非源自日本,而是在19世纪80年代,由来自中国广东的移民引入的。当然,日本人过去也有吃面的习惯,只不过不是拉面,而是荞麦面条。相比于口感偏于清淡的荞麦面,汤底味道浓郁且营养丰富、有肉有菜的拉面,很快就“反客为主”,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广泛传播开。人们将它称为“中华面”,也暗指其并非源自日本本土。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源自中国的拉面,会成为日本的国民料理呢?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地大物博,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没必要光靠一个拉面来宣传自己,那么拉面在日本社会的勃兴,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到今天,拉面在传入日本后的一个半世纪内,又经历了什么?这正是美国学者乔治·索尔特想要探讨的问题。在他所著的《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一书中,他坦言,写拉面的历史并不是目的,而是“想窥探这道料理在文化与政治上的历史重要性”。这是一种“作为方法的拉面”。

《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 (美)乔治·索尔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要想尽可能贴近日本政治文化真实的一面,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正是最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正如前文所言,拉面源自中国,在传入日本之初,它之所以能被日本社会所接受,是因为它在味道和营养程度上胜过荞麦面,而且相比面包、牛排而言,更符合东亚的饮食模式。但是,日本人在享用着这道从邻国传来的美食的同时,却并未因此而减少对于中国的轻蔑,如二战结束以前一直使用“支那面”一词便是如此。

明治维新后抱定“脱亚入欧”目标的日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拼命效法曾经给他带来生存威胁的欧美国家,文化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然而,作为东方美食的拉面在浸润欧美文化的日本社会大红大紫,却也反映出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或者说本土传统,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即便拉面的真正起源地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已经被扭曲为落后、腐朽的象征,也依然不影响拉面在日本社会传播的速度,更不会改变日本文化与亚洲大陆存在密切联系的事实。

源自中国的拉面,像历史上的汉字、佛教一样,在日本开始经历一个被“本土化”的过程。日本的许多店家开始研究如何烹制口感丰富的汤底,对面条的制作也很上心。拉面的主要消费者是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和没有正式收入的学生群体,这批人占到了社会的多数。因此,拉面在舶来品形象之外,又成为了阶层划分的一种标志。即便后来战后日本经济腾飞,民众的生活水平已不再和20世初时候同日而语,但吃一碗拉面仍然会遭到所谓高收入人群的轻蔑。

不过,讽刺的是,正是这样一种不被看重的“平民美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却变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一度远离日本家庭的餐桌,反映出了深陷战争泥潭的日本在物资自给上的捉襟见肘。拉面的价值在黑市交易中被不断抬高,很难想象,它会成为后来日本的国民料理。

那么,赋予拉面在日本社会“第二次生命”的,又是什么呢?索尔特通过对战后美日关系的爬梳,得出了可靠的答案,那就是来自美国的过剩小麦与营养科学的发展。随着大量小麦输入日本社会,拉面重新走上餐桌。除此之外,由于拉面汤底的制作上需要用到肉和菜,它的营养价值也得到了肯定,因此自然会在战后的日本社会重新收获支持。

不过这一次,拉面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一方面,日本商人安藤百福受到欧美快餐文化的启发,通过油炸面饼等方式,研制出了“速食拉面”,也就是我们更熟知的“方便面”。拉面也因此成为了可与麦当劳等分庭抗礼的东方快餐。速食面的发明顺应了日本服务行业等迅速崛起的趋势,得到了上班族群体的支持,拉面也因此被视为是都市生活的缩影。

另一方面,部分日本个体商户在拉面制作上坚持传统手作精神,耐心地熬制汤底等,拒绝被“多快好省”的生活模式同化,拉面也因此常被日本公众视为“慢食”的代表。一碗看似平淡无奇的拉面,竟然拥有了快慢两种颇为矛盾的身份。不过细想,日本文化不也正是如此吗?

荷兰学者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一书中曾将日本民族文化概括为过分“自信”又难掩深深的“自卑”,这其实也体现于日本拉面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拉面成为了都市生活群体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关于拉面的小说、漫画和电影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例如前几年热播的日剧《深夜食堂》与《孤独的美食家》中,都不乏食客认真品尝拉面的镜头。日本甚至还建立起了拉面博物馆,拉面成为了当代日本的一张文化名片。

但是,在拉面的起源问题上,日本社会的争论同样很激烈,部分日本文化学者虽然知晓拉面的中国背景,却鲜愿直言。或许这本来算不上什么问题,但他们却更愿意将其与维系民族自豪感联系在一起。这种埋藏于其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就这样与实现现代化的自信糅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今天日本精神文化的底色。(责编:张玉瑶)

作者:李文畅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