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又是一年清明时 插柳留春寄追思|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封面新闻2022-04-05 11:33:51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4月5日,在气清景明,春光明媚,仲春与暮春相交之际,清明节又如期而至了。看着街头巷尾商家打出的“青团”广告,以及天空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风筝,人们祭祀扫墓,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追思。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宋代诗人陆游曾写下一首《春日绝句》,描述的场景正是古时的清明时节。当他看到家家户户都在插杨柳时,才知道当天是清明节。诗句中,也将清明节的插柳习俗缓缓道出。可见,在宋代,清明就十分盛行插柳这一习俗,已经是“家家插杨柳”了。

“插柳,是当年成都人在清明节不可缺少的习俗。”民俗专家刘孝昌回忆昔日的清明节说,人们外出扫墓,折柳而归,由此可见插柳习俗的流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杨柳一直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含义。在2022年2月于北京举行的冬奥会闭幕式上,伴随悠扬的乐曲《送别》,演员手捧发光的柳枝,轻盈缓步进入场地,将“折柳寄情”的传统文化寓意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被观众感慨这是“中国人的浪漫”。

柳,音同“留”,所以自古以来,古人们折柳赠别,用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同时,也寓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其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似柳枝之随处可活。人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故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

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其来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法认为,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也有一种说法表示,“插柳”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名臣介子推。据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19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甚至“割股啖君”。后来,重耳当了国君,他却被遗忘了。重耳为逼他出山而放火烧山,最终其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随后,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了寒食节,日期在清明节前一两日。因两节时间相近,随着岁月更迭,寒食节的习俗逐渐融入清明中,有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此外,清明插柳还有一种说法。古代,人们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人们插柳戴柳,柳枝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北魏时期的古籍《齐民要术》中有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俗话说,‘清明不戴柳,来世变黄狗’,又说‘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刘孝昌说,旧时不光插柳,还有戴柳的习俗。清明戴柳,有纪年华、惜红颜之意。“昔日,每当清明时节,人们扫墓踏青归来时,女娃子们都爱折几枝柳条绕成圆圈,再缠上红色的丝带,戴在头上。戴柳成为成都人扫墓踏青回城的象征,是清明节的一道风景线。”

唐代段成式所著的古籍《酉阳杂俎》中有云:“三月三日,(唐中宗)赐侍臣细柳圈,言戴之可免虿毒。”此外,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载:“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据悉,农历三月三为上巳节,时间也与清明相近。所以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中,除融入寒食节的习俗,也渐渐与上巳节相结合,三个节日的习俗互相融会贯通。

“插柳,是当年成都人在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习俗。”刘孝昌回忆,杨柳有旺盛的生命力,特别在清明时节,大自然生机勃发,正好插柳留春,随手折根柳枝插在田边地角、屋檐下,柳枝就可存活。“柳树插到哪里,就活到哪里。插柳在门前,可以预报天气,农谚道:‘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古人还相信,柳枝有辟邪的功用。所以在清明时节,人们用柳条清扫庭院,或插于门楣上,认为能够驱除百虫害。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转眼清明又到,当人们扫墓踏青时,在郊外看到杨柳依依的美景,沐浴在春日明媚的阳光中,不妨折柳寄情,将春天“留”下。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