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岁时草木记⑨ | 感伤不悲伤 春天的柳树不止依依垂地一种
封面新闻2022-04-04 15:36:46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这首无名氏所写的《送别》,最是能体现柳树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

▲ “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垂柳细叶(图源网络)

作为易繁殖、栽培方法简单的植物,“青青著地垂”的杨柳,成为了大街小巷都能见到植物之一,也成为了千年来,中国审美意象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环。

实际上,“杨柳”指的是杨柳科中,两个不同属种的植物。根据《中国植物志》的记载,杨柳科中的杨属植物有60余种,柳属植物有250余种,“杨”与“柳”,完全不同。而在我们认知中的“柳树”,是一种树冠开散、枝条垂地的植物,指的是垂柳。四川管这种植物也叫垂丝柳,云南则叫它清明柳。

▲ 垂柳(图源网络)

垂柳产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是中国的原生植物,在全国范围内均有种植。“无心插柳柳成荫”,就说明了它容易存活、插条繁殖的特点。在四川,这种植物也随处可见,特别是在成都平原。成都市温江区就与垂柳有着很深的联系。相传,古蜀鱼凫王就曾经用垂柳来划定城界。鱼凫王从岷江上游顺流而下,到达如今的成都市温江区,在此建城。易成活、风姿绰约的垂柳被选中,成为了划定鱼凫王国城界的标志。因此,温江区也被称为柳城。如今,在温江区的大街小巷中,很多名字都带有“柳”字,或许也与此有关。

但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另有一说是鱼凫王当时所种的不是垂柳,而是银柳。银柳也是柳属植物中的一种,但是它原本的形态,人们并不常见到。我们看到的银柳,是经过人工染色后、出现在小贩挑担上、看起来与梅花非常相似的“年宵花”。被染色的部分,是银柳的银灰色芽孢。这些被染成了红色、紫色、绿色、黄色等颜色的银柳,作为装饰被插在花瓶中,为过年时再添些喜庆气氛。

▲ 银柳(图源网络)

现在的温江区,也有多个银柳种植的基地。如今温江区的银柳和垂柳,究竟哪一个才是鱼凫王留下来的呢?谁也说不清楚了。

▲ 被染色的银柳(图源网络)

垂柳与别离的联系,自古就有。人们折柳送别,因为柳的谐音为“留”,表示希望友人留下的心意。而柳条垂地的依依之态,或者是被风吹起飘扬的样子,是不是也很像试图挽留行人之手的样子呢?《三辅黄图》中曾记载这种折柳送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相传,如今西藏地区的一种柳树,就是唐朝时期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唐太宗所赠与的“折柳”。在远嫁松赞干布时,文成公主为了缓解思乡之情,特意带走灞桥一别时,唐太宗所赠的柳枝,并将其种植在拉萨地区。因此,这些柳树现在也被称为是“唐柳”或者“公主柳”。但实际上,这些柳树是柳属植物中康定柳的变种,它们被称为“左旋柳”,与垂柳是完全不同的植物。

▲ 左旋柳(图源中国植物图像库,摄影 徐永福)

左旋柳生长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地区,它的树干虬曲粗壮,从根部由左向上旋转生长,树冠则较为低矮。这与袅袅聘婷的垂柳天差地别。在美丽的传说中,左旋柳这种弯曲扭结的形态,也与文成公主远嫁后,频频扭头眺望长安有关。左旋柳生命力极其顽强,有“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美誉。

古人赠柳,寓意在于两重:一重取“留”的谐音,作挽留之意;另一重则是因为柳树易栽、好养的植物属性,愿出行之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顺利落脚、生活顺遂的意味。因此,折柳送别既承载了离别的伤感,也寄托了送别时的祝福。

在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舞蹈演员们以折柳的方式,惜别所有的运动员和观众,同时送上祝福与不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国人的思念和浪漫,穿越千年,依旧显得真挚情深。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