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插柳、戴柳……清明这些习俗与柳有关
光明网2022-04-03 11:12:00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清明时节,柳树抽出新芽、写满春意。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柳树,在春意盎然的清明时节,也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习俗。

清明时节,花红柳绿(李晓卫摄/光明图片)

“清明,插柳叶于门,簪柳于首,曰辟毒疫。”清同治二年本《宣恩县志》所载内容道出了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历史学博士侯仰军告诉记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关于插柳习俗的文献记载,但当时的插柳活动主要集中于正月进行而非清明节期间。这种情况在唐代有所变化,《景龙文馆记》记载说唐中宗曾在三月三日赐给侍臣细柳圈,据说戴上可以避免瘟疫和蝎子一类毒虫的危害。唐代以后,清明节插柳、戴柳逐渐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民众的常见做法,所以清明节还有“插柳节”的别称。

插柳究竟是将柳条插在哪里呢?“通常会插在自家大门上、屋檐下,也有插在坟头上的,还有插在瓶子里供奉于佛像神灵前的……”侯仰军说。在不同地方插柳的寓意也有所不同,如《宣恩县志》所载,将柳条插于门上有避瘟疫、祛不祥的含义。如今在河北张北,人们还保留着清明节将柳条插于门窗、屋檐下的习俗,希望以此除疾病、求吉祥。

侯仰军回忆,在自己的家乡山东微山,人们将柳条插在床头以避蝎子、蚰蜒等虫害,“还会用柳条边在墙壁处轻轻抽打,边念念有词‘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由此看来,清明的柳条和端午的艾叶、菖蒲一样都有着避虫害的“功效”。

在江苏、浙江、陕西、湖北、东北一些地区,人们清明祭扫时会在坟上插柳。据侯仰军介绍,在坟上插柳的意思是昭示后继有人,此外,柳为“留”字的谐音,在坟头插柳,也有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意。

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插柳也有表达人们对农作物生长的美好期许。在江苏无锡一带,农民通常会在门前晒场周围、自家农田的田埂旁插柳,俗信“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

清明前夕,小朋友展示自己编制的柳条帽。(邓龙华摄/光明图片)

同样,戴柳习俗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我国不少地方流传着“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等俗语,可见,人们认为清明戴柳可以青春常驻、延年益寿。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则有民谚“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表明人们认为清明节这一天戴柳与否,将关系到死后能否转世。据侯仰军介绍,人们通常会将柳枝、柳叶编成的柳圈,或是捋成的柳球进行佩戴。佩戴的地方也不尽相同,有戴在头上的,有挂在项间的,也有佩戴在衣服上的。“无论戴在哪里,新鲜柳枝上的新绿,都表达着人们心中的那份美好。”侯仰军说。

除了插柳、戴柳外,一些地方还有服柳叶、吹柳笛的习俗。如在江苏瓜洲,清明早晨要用清水吞下七个柳叶芽;又如在上海,人们用柳条将祭余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存放到立夏日,用油煎后给小孩吃,俗信可以不疰夏。侯仰军回忆自己小时候,喜欢将柳枝折断,简单处理后做成柳笛吹着玩,在美好春光中尽情欢乐。

又是一年清明时,杨柳依依道春意。“人们不妨在门前插上柳条,或折一个柳圈戴在头上,在感受清明习俗的同时,尽享美好春色。”侯仰军说。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