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听藏品讲故事|穿越上世纪70年代,走一趟乒乓外交访“沪”行
上海体育2022-04-02 17:16:27

本期“听藏品讲故事”从一张半世纪前的宣传海报藏品开始,讲一讲小小乒乓球如何转动地球政治风云?

那么有幸这些见证了往昔风云岁月的藏品正在上海体育博物馆展出!小小乒乓球如何转动大大的地球?首次来沪的美国队员发生了什么故事?乒乓外交又给上海留下了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云逛”上海体育博物馆,穿越上世纪70年代,走一趟乒乓外交访“沪”行!

小球转动大球

图片

庄则栋签名的1971年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宣传画

这是一幅极富时代气息的宣传画,画面中两位工人农民代表手举鲜花,还有一位年轻运动员高举乒乓拍,热烈欢迎前来参加邀请赛的亚非朋友们。在画面下方,两排十张老照片反映的是当时友好往来的盛况。如果在上海体育博物馆现场,仔细看,可以看清在画面中间露白处,有着一个人的亲笔签名,他就是“乒乓外交”的当事人——乒乓球世界冠军庄则栋。

故事回溯到50多年前,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已经持续了十多年,而倡导“和平友好”外交理念的新中国正在寻求展开更多国际间接触的契机。1971年3月底,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中国乒乓球队内将星如云,包括庄则栋、李富荣、张燮林、林慧卿、郑敏之等一大批世界冠军。

图片

1971年庄则栋和科恩互赠礼物

比赛在4月4日当天出现了一个意外。美国兵乒球运动员格伦·科恩迟了一些出发,为了追赶队友,急忙地蹦上了一辆正要出发的大巴车。上去以后,才发现这是中国队乘坐的车辆。科恩是个留着卷毛长发带着“嬉皮士”风格的美国大男孩,突然来了这么一位,本来欢声笑语的车上一时陷入了沉寂。曾经得过多次世界冠军的庄则栋这时站了起来,通过翻译和科恩开始交谈,总算扫除了尴尬的气氛。下车前,庄则栋送给科恩一块绘有黄山风景的杭州织锦留作纪念。这一场面被记者拍下,并且立刻成了各大报纸第二天的头版头条。此后美国队顺势提出中国是否能邀请美国队访华。此一重大动向迅速地报到了周总理手中,最终由毛主席拍板:邀请美国队来访!

图片

 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登长城

历史性的时刻很快到来。1971年4月10日,包括科恩在内的美国乒乓球运动员访华团抵达北京,成为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此后,国际友谊交往之门大开。同年11月,北京举行亚非乒乓球邀请赛,51个国家和地区的共37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张宣传画。次年2月,尼克松夫妇一行访华,当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意味着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中美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图片

“友谊第一”乒乓球纪念盘和乒乓比赛对瓶

这是几件纪念乒乓外交的瓷器,均用老唐山瓷制作,收录在上海体育博物馆的第三展厅。人们一看到上面的题字,就会想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在中国脍炙人口的俗语。而初次访问上海的美国队,也深刻地了解到了这句话的内涵。

美国乒乓队首度访华,在北京之后就是上海。上海是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源地,在二十世纪70年代时实力已是极强,几乎就是半支国家队。而当时美国乒乓队的水平说实话差距挺大的,认真打肯定是被碾压的结果。不过,这毕竟是场有特殊意义的友谊赛,所以当在江湾体育场双方打比赛的时候,上海队在场面上按照“有输有赢,最终小赢”待客,整个过程不落痕迹,比赛后双方队员都成为了朋友。

图片

1971年杨瑞华与迈尔斯在上海友谊比赛前热情握手

图中握手的是上海队老将杨瑞华和美国乒乓球运动员迪克·迈尔斯。他们是一对“老朋友”了,早在第25届世乒赛上就交过手,时隔12年,又能在上海过招,双方握手的时候笑得格外高兴。

其实美国队员心知肚明中国球员的实力。有一位名叫雷塞克的队员从北京开始一局都没赢,他随行的夫人对中方直言不讳:“我知道中国队员如果想赢,我们一局都赢不了,但许多美国队员还是赢球了,我老公一直输很没面子,希望能赢一局。”到上海时,雷塞克遇到的对手是吴新民,然后他终于遂了愿。吴新民后来回忆,这是他打过“难度最高”的比赛之一,输得漂亮很不容易。雷塞克当然也和吴新民交上了朋友,他很羡慕吴新民脚上的球鞋,于是到市面上去买,到处找遍了都找不到同款。吴新民告诉他:“我们的球鞋都是橡胶厂为运动员特制的,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后来经组织同意,领了一双新鞋送给了这位美国朋友,对方感激不已。

图片

1971年上海运动员吴新民向美国运动员雷塞克赠送乒乓鞋

在比赛后,中方组织美国队员参观人民广场和彭浦新村。那位“嬉皮士”大男孩科恩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参观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不真实,要自己找一户人家来看。接待同志当即表示:“随便看,尽管敲门。” 于是科恩随机敲开了一家上海阿姨的家门,很幸运地品尝到了正宗的上海红烧肉,他大呼好吃,心满意足。

图片

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与上海乒乓球队在上海江湾体育馆合影

不解之缘历久弥新

图片

部分馆藏20世纪70年代友好交往纪念品

上海体育博物馆收藏了不少精美的友好交往的纪念品,从数量来看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高峰,这当然与那一年乒乓外交开启了中外友好往来的大门有关。

继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到访北京和上海后,来沪的外国体育团队迅速增加。同年11月,北京举行亚非乒乓球邀请赛,有40多个亚非国家乒乓球队到沪访问。1972—1973年,北京连续举办第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和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参加比赛的60多支代表队大部分都访问了上海。随着影响的扩大,篮球、足球、排球和体操等项目来沪访问的外国体育团队也迅速增加。频繁的互动往来中,不乏世界高水平运动队,上海体育运动的水平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个难题随之显现,沪上的体育场馆无论在数量还是容量方面都显得捉襟见肘,这个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72年10月24日,一份题为《关于建造上海万人体育馆的请示报告》的文件被摆放在了周总理的办公桌上。

图片

上海体育馆今昔对比图

上海体育馆,上海人习惯昵称为“万体馆”,1958年就开始动工建造。可惜的是“生不逢时”,恰遇全国进行经济大调整,仅完成了部分打桩作业,就偃旗息鼓了。1973年3月,乘着乒乓外交掀起的来访热潮,体育馆工程终于重新启动。经过两年的奋斗,上海体育馆于1975年8月竣工,一座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体育馆屹立在了上海西南。之后很多年,这座圆润剔透似水晶宫殿的体育馆成为上海人民心头的骄傲。

2005年5月6日晚,第四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在上海体育馆进行,上海乒乓名将王励勤战胜队友马琳,夺取了这枚“含金量”最高的金牌。同时,中国乒乓队也在此实现了世乒赛金牌破百的梦想。上海,见证了乒乓球运动的风云岁月,我们不得不感叹,这座城市与世乒赛的传奇缘分。而这缘分,将随着一代代上海人的赓续,历久弥新。这,就是下一个故事了。

文:新华社、新民晚报、中新网、文摘报、上观新闻、《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

图:上观新闻、新华社、上海市建筑学会公众号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