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到底有多耐看呢?每隔一段时间,你都能在社交平台上发现这部作品的新讨论。比如,最近网友的关心的话题是:剧里有没有剪秋姑姑打开食盒给四阿哥下毒的画面?
提示一下,这个桥段发生在剧情的后半段。身为景仁宫地位最高的大宫女,剪秋想要帮助逐渐失势的皇后和三阿哥扫清障碍,于是将毒药藏在指甲里下毒,不料,下了毒的甜食却被果郡王的娴福晋误食。
在很多网友的记忆里,这场下毒戏历历在目:长长的宫墙下,剪秋拦住了送甜食的宫女,打开红色食盒询问里面是什么东西。然而,若你带着这份记忆去回看《甄嬛传》,又会惊诧地发现,根本无法在剧中找到这样的画面。是记忆的偏差还是老剧剪辑出了错?热议纷纷之下,连剪秋的扮演者都被惊动,翻出十几年前的剧本和最初的光碟,反复核对,还是没能找到这段让网友念念难忘的画面。
毫无疑问,观众记错了。这或许是“曼德拉效应”在影视剧的又一次体现——2013年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的消息公开后,世界各地都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出现了记忆偏差,认为曼德拉于1980年代就已经在狱中去世。
“甄学家”同时出现集体记忆偏差,再一次印证了《甄嬛传》的国民度,也间接点出了它近乎没有“废笔”的优点,下毒、拦住宫女等等在剧中反复出现的桥段,着实没必要一次次事无巨细地重复每一个环节。但更让人深思的是,不断重温后,《甄嬛传》给人留下的是什么?
我至今还记得,当年《甄嬛传》上星播出完毕,各界批评之声不断。有观点认为,该剧缺乏向善的表达,强化了“宫斗”的意义,仿佛只有心狠手辣才能成为赢家,好人为了生存也不得不“黑化”。也是在这种声音的影响下,“宫斗”一度成为古装剧的禁忌词。
然而,如果你仔细回溯十多年来有关《甄嬛传》的诸多讨论与“新发现”,不难看出,观众看的是“宫斗”,感慨的却是成为“熹贵妃”后的甄嬛漫长而痛苦的余生,是皇帝的薄情、冷酷和面目可憎,是安陵容永不得解脱的“鹂鸟”命运,也是全剧写不尽的苍凉、失意和凋零。伴随着“大女主”的主线,无数被困在宫墙里的女性群像,让“甄学家”多了对人性悲悯,少了对腹黑“宫斗学”的向往。从这个角度上说,《甄嬛传》何尝不是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向善的感召——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谢谢《甄嬛传》,谢谢“甄学家”,是他们让人相信,观众的品位与判断,永远值得信任。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