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聚焦 | 上海作家抗疫新作:抗疫,在乡村大后方(汤朔梅)
上海作家2022-03-30 13:20:47

3月份以来,上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考验,全市上下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全力以赴同疫情斗争。

与两年多前一样,上海作家再次用手中笔记录感人瞬间,抒发抗疫豪情,彰显这座城市特有的精神品格。在防疫的大战大考面前,我们将以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共克时艰,用坚定自信和有力行动维护这座城市的安全、有序、活力。本公号近期将特别刊载上海作家最新抗疫作品,以飨读者。让我们同心抗疫迎春归,奋力书写再作为。

疫区封控!居家隔离!全员两次核酸检测!全员做抗原体检测!

疫情,再一次拉响警报。

当人们期盼着惊蛰雷动,花发江边,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甚至考虑好了远足旅行休闲时,猝不及防的新冠病毒如魔鬼般变异成奥密克戎,杀了个回马枪,突破乡村大后方的防线。

作为远郊的奉贤也不免。但全区在区委、政府的部署下,处惊不乱。抗疫保供两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清早,各村的监测点上排起长龙。晴天,顶着烈日;雨天,撑着雨伞。老弱病残,有特殊通道。在如今的乡村,集聚这么多人,而且耐心而秩序井然,实在少见。他们都知道事态的严重,都理解政府耗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不是为保民生,保老百姓?作为市郊的农村,除了自身抗疫外,还承担着农副产品的保供任务。大都市人口密集,疫情相对严重,管控后,副食品怎么办?

区农委农村委发起“守护菜篮子行动”。其中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直送现销模式。先由居委会志愿者统计蔬菜需求量,再联系线上客服组安排配送,接着由合作社统一配送至小区门口,最后由志愿者通知居民分批有序领取。二是,通过媒体发布农委农村委客服组联系方式,公布了十一个乡镇、街道,以便根据就近的原则,及时联系,按需配送。三是,提供现有农产品套餐清单,组织三十多家专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提供大米、蔬菜、禽蛋、水果的清单,供居民选择,随后送货到小区。四是,根据区域特点,有些镇自己建立保供系统,既就近,又减轻大系统的压力。

3月27日,离发布“浦东、浦西分批封控”仅一天。早上4点起,南桥镇的上海岱森农业科技中心大棚内已是灯火通明,合作社的员工正忙碌着。九时许,一车车蔬菜从金源果蔬、贤瑞蔬菜、王超蔬菜、岱森农业地基地运来,南桥镇农业中心的志愿者们也火速驰援,他们分拣、称重、打包、装车。这由上海森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斥资20余万采购的蔬果、鸡蛋大礼包,分成3000余份,作为爱心套餐,分两批送往对接的封控小区。

疫情期间,作为郊区的奉贤,尽最大可能采集供应蔬菜。平均每天提供本地产蔬菜600余吨,保证了市场供应,保证了封控小区的稳定。

如果说,那些大型农业生产合作社,那些蔬菜生产基地是保供主体的话,分散在乡间田头的蔬菜种植户,对保供起到了很好的补充。

我老家所在的村,有好些从贵州等地来的蔬菜种植户。他们每户承包几十亩土地不等,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他们按季节种植蔬菜。时下,他们的莴苣、卷心菜、青菜、正是上市的季节。那些蔬菜,通过蔬菜贩子,集中收购后供应各大菜场。

还有一支队伍不可忽视。那就是留在乡村的农民。他们尽管都已六七十岁的年纪,可他们是种蔬菜的能手。大农户种菜、收菜人手不够,就请这些老人帮助,那几乎都是老年妇女。她们一大早骑车三轮车出门,到擦黑才回家。在做核酸检测到队伍中就有她们。等久了,她们会催:能不能快点,我们还要去收割蔬菜呢!而这样的活,也只有她们去干了。

农民家或多或少还有自留地、自家的鱼塘,自养的鸡鸭,他们除了自给自足,多余的往往会到附近去卖,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农民们更是在城镇边上、道路道路交叉口摆起了摊位,人们走过路过就在他们这里买菜,不但新鲜,而且品种繁多。鱼类、家禽、蛋类,青菜、莴笋、香椿头、韭菜、大蒜、竹笋,土豆、芋艿,可谓应有尽有。这些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和非专业农民,看似单打独斗,数量不多,但是面广,量就大了,而且分散方便,这实在是对蔬菜保供很好的补充。

今天是浦东等地区封控四天中的第一天。一大早,那些农民不是在自家田里收割蔬菜,在自家竹园内挖笋,就是骑着三轮车去外来大农户家,帮助收菜。他们一边劳动一边交谈,他们说,疫情总会过去的,但眼下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是主要的事情。他们还说,解放前,我们这里遭过霍乱等瘟疫,死了好些人,有的一家死绝,我们的祖上都经历过。如今这样的疫情,放在当年,不知要死多少人呢!我们要听政府的话,尽各自的力量配合政府。我们的子女也都在城市里呢,将心比心,保住城市安全,也就是保住我们的后代安全。

那可都是朴素的大实话。

疫情的爆发,蔬菜供应的立体化,更是令人体会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说抗疫是一场战斗,那么城市就是前方,乡村则是大后方,前方的战场需要大后方来支撑、保障,前方后方配合作战,如此,才能战无不胜。

作者简介

图片

汤朔梅,笔名:朔梅,上海市奉贤区人。1957年3月出生。1982年7月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上世纪80年代起,在《萌芽》《上海文学》《诗刊》《上海诗人》《上海作家》《朔方》《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收入《当代大学生抒情诗选》《2010文学中国》《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出版有诗集《湿地上的太阳》,散文集《青桑叶,紫桑葚》《一棵会走动的树》《朔梅散文选》等。小说《草鞋,蒲鞋》获“世说心语”第八届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散文《相呼之情》获第11届“上海文学奖”。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