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听藏品讲故事|乒乓乒乓乒乒乓乓
上海体育2022-03-26 20:21:14

三月春来,空中课堂变身学习“新”方式,体育网课打开运动“心”模式,乒乓运动传承体育“薪”故事,乒乓素有“国球”之称,乒乓球运动是怎么来的?

早期的乒乓球套装里面装着什么呢?

为什么说上海是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源地?

今天,小体带你一起“云逛”上海体育博物馆,听早期乒乓藏品,讲背后的故事。

上海体育博物馆的第一展厅里,收藏着一套布满岁月痕迹的乒乓球套装,它见证了早期乒乓球运动演变的历史。

图片

这是两套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乒乓球套装,包括球拍、球网和网架。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这副乒乓球拍和我们现在的乒乓球拍长得很不一样,看起来更像是小号的网球拍?其实,这是保留了乒乓刚刚脱胎于网球运动的原始形态。乒乓球的英文名称为“Table tennis”,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乒乓球和网球的某些“血缘关系”。

搬上餐桌的网球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网球运动在英国盛行。但由于一般在室外进行,深受天气状况的影响。于是,有些英国大学生便想办法把网球搬到室内:以餐桌作为球台,书作为球网,羊皮纸蒙作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这种在桌子上进行的新型“室内网球赛”,成为了乒乓球运动的雏形。乒乓球的英文名称“Table tennis(桌上网球)”也由此得名。

图片

这件英国早期乒乓球单打套装陈设在博物馆的第一展厅,仔细看上图包装盒的左上角,有着“The new Table Game”的红色字样。可以看出,乒乓球运动在英国刚刚问世的时候,的确是作为一种“新型桌上游戏”来推广的。

等等!在包装盒中央明明印着大大的“Ping Pong”字样,而不是前面说的“Table tennis”,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Ping Pong是种进步

这就要说到乒乓所用球的一大进步了。早期的乒乓用球没什么严格要求,手边能拿到的什么都可以用来一打,一团毛线、一个软木塞等等。1890年,一位英格兰越野跑运动员詹姆斯·吉博从美国带回了一种用新材料赛璐珞制成的空心玩具球,弹性好,重量轻,很快就普及起来。当赛璐珞球打在球台和球拍上会就发出“Ping Pong”的声音。后来人们就给这项运动起了一个象声的名字“Ping Pong”,但是这个称呼相较没有“Table tennis”那么正式。而汉语中的乒乓球是从“Ping Pong”中音译而来的。

文具店老板的经商之道

乒乓球在英国成为一种流行的运动。人们几乎每周都举行乒乓球聚会,出版各种有关乒乓球的月刊、周刊,甚至还有诗集。短短几年间,这种新兴的运动就被英国的商人、旅行者和军队带到了全世界,也传到了亚洲。

图片

1902年,日本东京一位教授首次将乒乓球从英国引入日本。仅仅两年后,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海河南路昭通路合记文具店的老板王某,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材,找来几个人学打,并在商店里展示,以利推销。然后乒乓球运动就逐渐在上海流行开来,继而扩展到其他城市。所以,上海是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源地。

图片

上图摄于1927年上海大中华赛璐珞乒乓球车间。乒乓球这项运动在刚刚进入到上海的时候,受到当时政局和战争的影响,百姓生活疲惫不堪,因此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乒乓球运动因为对场地要求不高,在水泥台上能打球,酱缸上铺块木板也能打,于是就在上海的弄堂街坊里和工厂车间里流行起来。凭借强大的群众基础,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开始出现在各个世界大赛上, 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当然,其中少不了上海乒乓球运动员的身影。这,就是下一个故事了。

图片

上海体育博物馆里收藏的藏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从一套早期乒乓球器材藏品到上海成为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源地,这是一段继往开来的乒乓史,亦是一段上海体育故事的续集。

【听藏品讲故事】

下一期,小体带你一起来了解为什么上海有着中国乒乓球运动之“摇篮”的称号?

来源:中国知网、上海地方志

部分图:爱乒乓公众号、刺绣的艺术搜狐号、上海静安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