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南北极同时异常升温!释放何种信号?
中国气象网2022-03-25 11:52:26

3月中旬,南极多个气象站升温近40℃,与此同时,北极部分地区也经历了异常偏暖的情况,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高出约30℃。南北两极季节相反,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异常升温?两者是否有关联?未来极地升温是否会更加频繁?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对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候中心以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专家进行了解读。

1、实况回顾:南极多个气象站升温近40℃北极部分地区气温偏高30℃

数据表明,截至3月18日,南极多个气象站升温近40℃,升温最为剧烈的是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我国南极昆仑站,4天内升温幅度为38.1℃,气温达-26.3℃,较常年平均气温高30.9℃;位于第三高海拔冰川的Dome C站4天内升温37℃,气温达-11.8℃,较常年平均气温高约31.2℃。

风云三号D星监测到的850百帕温度显示,3月18日温度距平较近四年同期平均气温偏高约8℃—12℃(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供图)

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服务中心首席任素玲介绍,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显示,3月18日,南极大陆威尔克斯地附近受暖气团控制,850百帕气温约为-20℃至-10℃,较近四年同期平均气温偏高约8℃至12℃;3月20日,随着天气系统移动,该区域850百帕气温偏暖减弱。

截至目前,根据我国南极气象观测,南极内陆气温已回落至正常状态。

风云三号D星监测到的3月20日850百帕日平均温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供图)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北极部分地区3月中旬气温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也高出约30℃,有些地区气温甚至逼近或达到冰点。挪威一些地区高温纪录被打破,格陵兰岛和俄罗斯的弗朗茨·约瑟夫群岛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异常高温。

此前,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科学家沃尔特·迈尔表示,眼下南北极季节相反,本不会看到南北两极同时出现高温天气,因此这在3月份绝对是一件相当不寻常的事情。

2、原因分析:阻塞高压、海冰减少及气候变暖等多重因素使然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分析,从海洋强迫因素来看,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洋流向南极洲输送热量,受到南半球环状地形影响,加强了南极部分地区气温增暖的态势。而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导致的臭氧空洞和自然环境破坏是南北极气温异常的更深层次原因。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与极地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明虎表示——“实际上此次南极异常升温现象多集中于东南极冰盖高海拔地区,这可能是由于罗斯海阻塞侵入南极大陆所致。南半球环状模减弱,阿蒙森低压变浅,罗斯海阻塞高压快速发展并南进侵入南极大陆东部,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输入南极冰盖中心区域,从而造成此次异常升温。”

他解释,南极大陆常年被数千米的冰盖覆盖,冰盖的辐射冷却作用会形成强而稳定的逆温层。而罗斯海阻塞侵入后,其携带而来的暖湿气流导致逆温结构发生变化,冰盖近地面能量快速交换,造成升温。另外,暖湿气流进入南极大陆后,遇冷产生降水,释放大量潜热,加剧气温升高。而高海拔地区因凝结高度较低,降水可以释放更多热量,所以高海拔地区升温更为剧烈。

此前,南极2月整体升温2.5℃,且海冰面积达到历史最低位,丁明虎表示这是此次异常高温的幕后推手之一。

众所周知,海冰反照率较高,可以反射大量太阳辐射。温度较高时海冰融化,导致对太阳反射减少,从而吸收更多热量,造成气温进一步升高,此时海冰加速融化,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今年2月,南极海冰异常减少最为严重的区域刚好集中在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别林斯高晋海域,导致阿蒙森低压较弱,南半球环状模减弱,罗斯海阻塞得以入侵南极大陆。

据悉,南极一直以来被誉为全球气候的“稳定器”。一方面通过海冰的高反照率反射大量太阳辐射,维持全球气温稳定;另一方面,南极的巨大冰体具有吸热储热功能,可以稳定全球大气能量平衡。南极虽然相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自2016年以来,这个“稳定器”有了快速变化的征兆——极端事件增多增强,全球变化对南极的影响也开始显露,此次事件也是南极极端性事件频发的佐证之一。

3、关联性:现有资料未表明此次南北极异常升温之间存在动力联系

目前南北两极季节相反,但都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且时间较为接近,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

对此,丁明虎认为,近几十年来北极一直处在快速变化中,近几日的升温多集中在局地区域,且升温幅度较小,极端性相较于之前并不明显。而此前南极升温多集中在西南极,多年来东南极气温变化并不大。由于罗斯海阻塞侵入而导致的异常升温现象虽然有过先例,但并没有如此剧烈的情况。实际上,如此剧烈且快速的升温事件,在有气象记录以来任何地区都未见报道。

丁明虎说:“这次的极端升温事件,或许标志着南极已经迈入急剧变化阶段,需要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与警惕。”

此外,从现有资料来看,未表明南北极升温现象之间存在动力联系,至于其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4、影响:南北同时“发烧”是人类对气候造成破坏的强烈信号或引发连锁反应

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南北极部分地区温度升高幅度高出全球平均3-5倍甚至更多。这一如同被放大镜聚焦的现象称作“极地放大效应”,也让南北极成为面临气候变化挑战的最前沿与最脆弱地区。

南北两极同时“发烧”是人类对气候造成破坏的强烈信号,虽然高温“必须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带来的冰架坍塌风险和冰川融化可能引发进一步的连锁反应。一旦失去冰架,位于内陆的接地冰将以更快的速度流到海洋中,造成海平面上升。冰的融化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更大面积的海水暴露出来,增加对太阳能量的吸收,从而导致了大气更快变暖。

周兵表示,南北极地区的生态脆弱,当地气候稍微发生异常就可能会导致这里的生态出现崩溃。极地气温异常如果经常发生,还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除了北极熊、企鹅等生活在极地的动物可能面临着生存困难,一些在冰层中的病菌也有可能重生等。

雪衣藻是一种生长在极地雪地中的一种藻类,结冰时处于蛰伏状态,一旦冰雪开始消融,雪衣藻就会随之“绽放”,将雪地染成红色。其大片出现也是南极变暖的表征之一。

极地地区的高温还会引起气候变化,尤其是北极地区的高温,对北半球的影响更大。

周兵说:“在正常的情况下,北极应该很冷,赤道应该很热,一冷一热之间就形成了强大的气压梯度力,使得西风带更加强劲,能够让极地极涡牢牢地束缚在北极地区,轻易不会南下。但北极地区温度升高后,使得极地地区与赤道之间的气压梯度力缩小,西风带更加不稳定,导致大脊大槽更容易形成,以至于冬季北半球更容易经历极端寒冷天气,比如:这几年冬季明显会出现极端寒冷的天气。”

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需要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否则,可以预见,像极地异常升温这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会越来越多。


选稿:李婉怡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