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立遗嘱把财产捐给国家,离婚冷静期内先立遗嘱,“顶梁柱”80后立遗嘱人数暴涨……立遗嘱成保障财产手段
周到2022-03-23 01:07:58

他们为什么来立遗嘱?

有人想把财产捐献给国家;有人想确保自己的财产一定交给自己的孩子;有人想用财产感谢朋友对自己父母的照顾;还有人处于离婚冷静期,通过立遗嘱来保证自己的财产安全……

■微博截图

在昨日发布的《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中,对22万份遗嘱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2021年,前来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人已经远不是成立之初,为了处置身后财产、减少家庭矛盾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80后”人群立遗嘱数量暴涨、尚处在“冷静期”内的离婚人士,甚至有把财产捐献出去的各年龄段爱心人士。立遗嘱已成为人们自主决定财产处置方式的有效保障方式。

126人立遗嘱把财产捐献出去

2021年8月,一对老夫妇严老先生和刘阿姨在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房产相互继承,两老去世后由女儿居住,女儿去世后,将房产捐赠给国家。
他们表示:自己在军队从医20余年了,知道国家科研工作需要资金支持,将房产捐给国家作为科研启动资金,觉得很有意义。
2021年8月,家住上海的吕阿姨母女来到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服务中心,表示要立遗嘱捐出价值千万房产。
吕阿姨名下有一套房产,她打算立遗嘱把财产留给女儿,由于女儿没有结婚的打算,以后也没有继承人,于是主动提出将来把遗产全部捐给国家。
完成了立遗嘱这件事,吕阿姨母女俩“感觉很开心,心事终于放下来了”,“我要把我的房产全部捐给国家,用于脱贫攻坚也好,用于慈善事业也好,希望将来我的遗产可以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在去年,多则订立遗嘱把财产捐献给国家的新闻感动到了社会上很多人,根据中华遗嘱库的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26人立下遗嘱,在去世后将财产捐献出去。

■根据数据统计,2021年在中华遗嘱库立遗嘱的人当中,有3.05%的人将遗产指定给子女、孙辈、配偶等亲人之外的人或机构

自中华遗嘱库推出“遗产捐赠”服务,根据统计,这126份遗嘱中,财产捐赠对象为公益组织的,占比超过80%,其余捐赠对象则包括:党组织、公益机构、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等

通过订立遗嘱捐赠财产,可以为这份财产设立遗产管理人或慈善信托,比如遗嘱人去世后,委托受托人将遗产交给慈善基金会,也可以通过设立慈善信托,或直接向受益人捐赠。

需要提醒的是,通过订立遗嘱捐赠的财产必须是合法财产,本人对财产享有处分权,同时,在捐赠的财产数额上,没有条件或限制。

与普通捐赠不同的是,遗嘱人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意愿,随时可以增加、减少捐赠的规模,或者撤回捐赠。

为未雨绸缪,80后立遗嘱人数暴涨13倍

📍 44岁的蒋楠(化名)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退休教师,丈夫经营着一家小微企业,孩子也才上小学五年级。
“看电视剧的时候,才发现如果自己不在了,婆家娘家还有老公未来再婚的家,孩子未来可能要面对三个家的狂风暴雨,太可怜了,作为母亲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财产确保给孩子,立遗嘱是最正确的选择!”
📍35岁的刘雪(化名)是家里的独生女,她单身一人,没有结婚。刘雪家境优渥,父母都有一定的资产。
她说,要把自己名下的一套房产留给朋友。原来,她朋友和她父母关系特别好,就像家里的第二个女儿。刘雪担心万一自己以后有什么意外,希望好朋友能够像她一样去孝顺她的父母。
“我知道,即便我什么也没有留给她,她也一样会照顾好我的父母,但我不想让她白白辛苦。”
📍42岁的丁女士家住上海,是一名单亲妈妈,唯一的儿子今年17岁。
丁女士表示,考虑到自己以后有可能再婚,为了防范再婚带来的财产风险,决定订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留给儿子。

截至2021年12月31日,“80后”人群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一共有1986名。据统计,“80后”的遗嘱保管数量从2017年的73份,上涨至2021年的982份,五年间增长近13倍。

从数据上来看,80后的财产以房产为主,存款为次。通过分析发现,“80后”订立遗嘱的人群中,都是属于家庭内部无纠纷、且本人身体健康,订立遗嘱更是希望“未雨绸缪”“避免财产下落不明”和“照顾家人”。

对于80后立遗嘱数据暴涨情况,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与近年来爆发新冠疫情有一定关系,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80后”,肩负着家庭、社会等巨大压力,而且面临着年迈的父母、年轻的配偶和年幼的孩子,背后的家庭关系和利益格局更加多元,使得他们不得不思考及早订立遗嘱。

立遗嘱成离婚人士“刚需”?“冷静期”实施一年  离婚不成先立遗嘱

📍 2021年国庆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位于西交民巷73号的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服务中心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一位前来咨询遗嘱的梁女士,在中华遗嘱库偶遇了自己正处在“离婚冷静期”的丈夫。
原来,9月份梁女士和丈夫张先生选择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手续。根据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的有关规定,两个人需要经过30天的冷静期才能正式办理离婚,也就是说到他们离婚至少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梁女士咨询了律师意见以后,发现在离婚还没办理完成的情况下,万一自己有什么意外,丈夫能合法继承到自己的遗产,这太出乎她意料了,于是她第一时间找到中华遗嘱库问如何立遗嘱。
没想到,丈夫也有同样的担心,也在律师的陪同下到中华遗嘱库咨询,于是就出现了前面戏剧性的一幕。

“婚姻状况出问题,家庭财产处置更需要‘预谋'。家庭情况复杂的人士,为了避免自己的财产损失,选择来咨询订立遗嘱的人也比较多。”陈凯说。

从数据看,说明离婚离异人群依然是订立遗嘱的“刚需人群”。

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订立遗嘱人群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占比达70.7%。再婚人士比例五年间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从8.24%至10.46%;离异人士比例逐年上升趋势明显,从7.53%上升到11.82%。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吴琼

作者:吴琼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