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西餐里常见的培根,可能不是真肉
中国新闻网2022-03-21 14:16:00

□薛庆鑫

金针菇培根卷、培根卷土豆泥、芝士培根卷……培根能做的美食太多了。不过,在培根受到大众欢迎的同时,关于它的讨论也不少:培根的价格并不高,我们买到的培根是不是真肉做的?常吃会不会有健康风险?

原切培根很“高档”

一般认为,培根这种食物起源于西方,也叫Bacon,算是腊肉、熏肉的一种。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公元前1500年,中国厨师已用盐腌制猪肉做成腊肉,这也算是培根的前身了。西式培根则属于高档肉制品,加工时通常是选用优质猪腹部肉经腌制、烟熏而成。其质地坚实有弹性、烟熏味醇厚,所以很多人都会喜欢培根。

这种传统方式制作的原切培根成本高,价格自然不低。随着人们对培根热度的提高,为了降低培根的生产成本,市面上逐渐出现了用碎肉拼接的重组培根,它们并不是用整块肉直接切成,这种培根的价格当然就要比原切培根低很多,口感上也有差异。

还有一种“人造培根”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培根有两类:原切培根和重组培根。还有一种目前并不常见,是美国已经在研究中的“人造培根”。

原切培根配料中的主要原料只有肉;而碎肉拼接的重组培根配料中除了部分肉之外,还会添加大豆蛋白、卡拉胶等添加剂,用来增加弹性和定型;人造培根则基本上就是“植物肉”,主要配料为大豆蛋白。

如何判断我们买到的培根是纯肉的还是重组的呢?主要看以下4点:

①看配料表:原切培根的配料只有猪肉,还会加点食盐、添加糖、亚硝酸钠等。而重组培根的配料表中,不仅会有猪肉,还会添加大豆蛋白、卡拉胶等。

②看外表:原切培根的纹理较为清晰,肥瘦成条形相间;而重组培根较为杂乱。

③看烹调变化:原切培根烹调的时候一般出油会比较多,下锅油煎的时候也会有收缩;而重组培根受热后形态依然保持较好,但容易焦糊。

④尝口味:原切培根肉香味十足,而重组培根肉香味较弱。

常吃培根致癌?

培根好吃,但我们要明白,吃多了也一样对健康无益,所以要适当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15年就将腊肉、腊肠、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也就是说,有充足证据表明,像培根这种加工肉制品会更容易致癌。

为什么香喷喷的培根对身体这么不友好呢?就是因为培根属于腌制、烟熏制品。烟熏赋予了培根良好的烟熏风味及色泽,还降低了它的水分活度并增大盐浓度,从而确保其生物安全性。可长时间的烟熏,也会导致培根中的杂环胺含量增加,使得它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中展示出了致癌性。

另外,肉制品中的生物胺和亚硝酸盐会发生反应产生N-亚硝胺,N-亚硝胺属于致癌物的一种。我们买的培根很多都含有亚硝胺。有研究人员对市售的10种西式培根品牌产品营养及安全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培根产品中均检出含量不同的9种N-亚硝胺,其中N-二甲基亚硝胺的超标率达60%。

培根中的亚硝酸胺超标,和制作培根时加入的亚硝酸盐有关。亚硝酸盐具有呈色、抑制脂质氧化、赋予腌肉制品特有风味和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生长及其毒素产生的特殊作用,并且无法被完全替代。不单单是培根,我们常吃的火腿肠中也有。

从另一方面来说,培根的热量比较高,常吃容易发胖,口味上普遍比较咸。即便只吃50克,也会摄入约1.5克的食盐,占到了全天最高盐推荐摄入量的25%。常吃它,就很容易导致盐摄入超标,会增加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

所以,常吃培根真的有害健康。

还是吃新鲜肉更健康

培根的主要原料为猪肉,属于加工肉的一种。根据对10项研究数据所做的分析,估计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制品,结肠直肠癌的风险就会提高大约18%。特别是烟熏肉制品会促进其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进一步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50克的培根有多少呢?大约2.5片。所以为了健康,培根还是少吃。

那么我们该吃什么肉好呢?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推荐,畜禽肉每天建议一共吃40克-75克即可,建议多选新鲜肉类,少吃像培根这样的加工肉制品。

另外,每天来点水产品也不错,吃大约40克-75克就行,如鱼虾贝类,或者一掌心的量的鱼肉,或七八只大虾,或15个左右的蛏子,都可以。

如果实在喜欢吃培根,也一定要控制食量,并搭配新鲜的蔬果一起吃。因为新鲜蔬果中的Vc、钙、叶绿素和多酚等成分能抑制N-亚硝基化合物或其他致癌物质的形成,多少能让你吃得更健康一点。

(来源 科学辟谣公众号平台)

作者:薛庆鑫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