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宁品读】“送别”因何与“折柳”有关?
上海长宁2022-03-20 19:59:19


冬奥会闭幕式上,表演者手捧柳枝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脱胎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灵感仍在延续:遍布观众席间的红灯笼、十二生肖、中国结……处处是鲜明亮眼的中国元素。伴随悠扬的乐曲《送别》,演员手捧发光柳枝,轻盈缓步进入场地,走过之处,微风轻拂,柳枝摇曳,这是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奥运健儿依依惜别。在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独具东方韵味的折柳寄情把闭幕式表演推向一个高潮。

杨柳吐翠,柳条绽绿,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所以柳是春天的标志,人们向往春天,欲留住春天,让春常驻,爱春、留春、惜春,也是人之常情。万千垂柳,婀娜多姿,妩媚柔情,柳条细长缠绕,情意绵绵,人们常借柳丝表达无尽的怀念与相思。

《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赋予了柳树的留别意境。刘禹锡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吟诵,唐彦谦有“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的诗句。柳絮之“柳”与“留”谐音,“絮”与情绪之“绪”谐音,古人折柳相赠,有难舍难分、依依不舍之意。柳还有避邪的作用,古代有“榆树救荒柳树祛病”之说,以柳相赠,有预祝好友长途跋涉百邪不侵,旅途平安之意。

唐朝时,在灞桥设立驿站,京城长安人送朋友东行,出长安城到灞河边就不再往前送了,于是在灞桥之上依依惜别,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古代地理专著《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于是灞桥折柳赠别好友成为一种时尚。唐人吴融在《咏柳》一诗中写道:“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李白也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由于灞桥之上,无数次上演生死离别的场景,成为销魂伤心之地,故又称灞桥为“销魂桥”。刘禹锡有诗句:“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沈彬也有“一条灞水清如剑,难为离人割断愁”的诗句。久而久之,“灞桥折柳”演变成一种风俗,风靡全国,沿袭历朝历代。”

在闭幕式表演中,柳絮翩翩飘弄,漫天飞舞,似离别愁绪,也是延续生命的种子。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土就活,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折柳赠别还蕴含着美好的祝愿,希望亲朋好友到了新的地方,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像柳条一样很快地生根发芽,长成一片新绿,成为一望无际的森林。清朝陕甘总督杨昌俊看到当年左宗棠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所栽的柳树已是莽莽苍苍、郁郁葱葱时,不由得感慨万千,写下了诗句:“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选稿:施丰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