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今日春分: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新华社2022-03-20 06:42:00

3月20日,当太阳直射赤道,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如期而至。这天,昼夜平分,此后白日渐长。

“水缓山舒逢日暖,花明柳暗貌春分”,在平仄的诗句里,春分那天有和煦的风、日渐回暖的天气和莺飞草长。今年的春分前北方却降下“银霜”,素雪挟卷着未尽的寒冷,一路穿庭飞花。

雨雪掩盖不了盎然的春意。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赏一片繁花、品一杯春茶,静待白雪消融、绿意重新点染枝桠。

繁花似锦·春意闹

春风吹拂着摇曳的柳丝、吹开花枝上的落雪,忽见花朵长出新蕊、草木生出嫩芽。“桃红李白迎春黄”,似锦的繁花,成为清冷单调雨雪天气里的色彩。

在湖南永州,湘江大峡谷里满树的樱花被春风唤醒,粉白色的花朵缀满枝头;在甘肃天水,玉兰花捧出白净的花苞,清香阵阵;在福建武夷山,油菜花盛放,翠绿搭配金黄,轻快明亮。

繁花中迎来春分,有些习俗保留至今。古时,帝王曾于春分时“祭日于坛”;近年来,北京日坛公园在春分时节再现清代日坛祭日典仪。过去,“川上良人放纸鸢”,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盼;现在天气晴好时,人们也会走向户外、放飞风筝。从前,“春分竖蛋”代表昼夜平衡;如今,这一习俗被带进学校,成为传授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堂教案”。

“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生,三候始电”,春分有三候。此时,南方越冬的燕子飞回北方,衔草含泥筑巢安家。春分时节雨量渐多,有时还会伴随着雷声和闪电。

从春分开始,白昼越来越长,万物生长,春天向着深处走去。

白日渐长·春耕忙

“春分后,白天时间都要长于夜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开始有一种紧迫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周兵说。

春分是农耕的重要时节。在北方,小麦起身;在南方,早稻育秧正当其时。田野间,繁忙的身影攒动着,正在书写希望。

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山东多地冬小麦播期延迟、晚播麦面积较大,弱苗比例高于往年。眼下麦苗正逐步起身拔节,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节,“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当地市县农技人员常来田野间指导,为麦苗促弱转强、抵抗寒潮低温等出谋划策。

山东潍坊市昌乐县苗丰农场今年种植了千余亩小麦,为抗低温,农场在进行小麦镇压划锄的同时打调节剂促进生长。“我们近期刚做完小麦镇压划锄,等下周气温稳定在10摄氏度至20摄氏度时,会再进行浇水、施肥等管理。”农场负责人张建勋说。

广西象州县运江镇都莲村开始了新一轮的育秧工作,村民们正开着大型拖拉机开犁耕地。东文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东明说:“现在农村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了,一天就能干完过去十几天的活儿。”

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还有良种引进。都莲村通过与科研机构和种子公司合作,在当地推广抗病、抗倒伏更好的优质稻良种,今年进一步将种植面积扩大到近千亩。

农谚里说,春分有雨是丰年。在雨雪天气中迎来春分,满怀丰收的期待。

春茶春菜·品温暖

春分时节要啜茗品茶。这时候的绿茶,叶芽肥嫩、叶片柔软、齿颊留香。啜一口绿茶,仿佛品尝到了鲜活的春天。

茶园吐绿,嫩芽争春,浙江、贵州、云南等地开始采摘春茶。

西湖龙井茶已经正式开采。明前春茶稀缺珍贵,茶农们带着草帽在茶园里,一叶一叶仔细采摘。今年,西湖龙井茶有了“身份标识”,通过标识,可以追溯鲜叶来源地、茶树品种和鲜叶采摘、加工等过程。

春分时节要吃“春菜”。韭菜、香椿、莴苣、芥菜等时令蔬菜,此时最为鲜嫩可口,春天盎然的生机在咀嚼中呼之欲出。

当前我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但是城市间的紧急驰援、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的“加班加点”,让隔离中的居民们仍能品尝到这一口“春菜”的新鲜与生机。

疫情当前,沈阳铁路紧急运输1.9吨蔬菜驰援吉林;多地为封控居民提供“蔬菜生鲜包”,志愿者们在风雪中接续奋战,将新鲜的蔬菜送到每一户居民手中;各地畅通生活物资运输渠道,全力保障“菜篮子”供应。

这个春天的蔬菜,格外温暖。

饮一杯春茶,尝一口“春菜”,坚信疫情散去、阳光明媚的“春天”终将到来!

3月20日23时33分“春分”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北京时间3月20日23时33分将迎来“春分”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了烟柳飘飘,草长莺飞,桃红李白,花满枝头的季节。

海报制作:安宁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四个节气,也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太阳运行至黄经0度时进入“春分”节气。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相平,此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古人又称“春分”为“日中”或“日夜分”。

海报制作:安宁

“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和阴阳,人们在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也应注意平和与均衡。罗澍伟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建议说,仲春时节,人体肝气旺,肾气微,饮食方面应注意助肾补肝,健脾和胃,协调膳食平衡:若吃寒性食物,应以温热之品相佐;服益阳之品,应与滋阴之物匹配,力求中和五脏六腑,以保障机体得以正常运行。

海报制作:安宁

春季,冷空气仍会不时造访,出现大风降温的“倒春寒”。同时,因阳气生发,慢性病、传染病也容易复发,公众应注意天气冷暖交替时的衣物增减,保证三餐定时,起居有常,睡眠充足,做到身心平衡,为全年健康打好基础。

海报制作:安宁

精神调养方面,应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心态,要善于沟通交流,避免抑郁、愤怒或压力过大又无法宣泄。春光明媚时多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运动,放松身心,可使肝气得到疏解和顺畅。

“春分”习俗知多少?

3月20日,迎来“春分”节气。这天,我国民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但却流传下来一些颇有意味的习俗,有的保留至今,如“祭日”“吃春菜”“竖蛋”等。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天子就在“春分”时“祭日于坛”。这一典礼延续到清代,且为皇家专享。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经朝廷批准建立的祠庙,“春分”时皆由大臣致祭,世家大族宗祠可自行祭祀。

海报制作:方金洋

“为使人们了解传统礼仪,近年,北京日坛多次在‘春分’时复原清代祭日场景。”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说。

在民间,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人们进行各种特色活动,以丰富日常生活。先说吃,罗澍伟介绍,在岭南地区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俗称“春碧蒿”,与鱼片“滚汤”为“春汤”。民谚说:“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牲畜和鸟类也要“犒劳”一下。进入春天,耕牛开始劳碌“遍地走”,“春分”时要喂食糯米团,同时用糯米喂鸟,藉以粘住鸟嘴,免得其破坏谷穗。

再说喝。江南乡间有在“春分日”酿酒的习俗,“‘春分’造酒贮于瓮,过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有的地方还要用酒、醋祭祀先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海报制作:方金洋

“春分到,蛋儿俏”。很多地方有“春分竖蛋”的习俗:选一新鲜鸡蛋,在桌上轻轻竖起。据说竖好的话,可十几天不倒。

罗澍伟说,“春分竖蛋”代表这天昼夜平衡,因此“秋分”也有“竖蛋”习俗。经观察,蛋壳本身虽为曲面,实际上凹凸不平,只要耐心找到与桌面接触部分的3个突出点,加上蛋黄下沉后降低鸡蛋的重心,就能把鸡蛋立住。

海报制作:方金洋

“春分”时节,民间还有放风筝、踏青、斗草、“送春牛图”、屋顶栽种“戒火草”、敲打响器“逐疫气”、拜神祈福等习俗。“有些习俗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已被淘汰,但毕竟也表达了人们在春季来临之时,祈求平安和吉祥的美好心愿,也给我国传统节令增添了斑斓的色彩。”罗澍伟说。

选稿:曾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