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崇明区消保委发布年度投诉分析
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03-15 14:33:00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消费维权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记者从崇明区消保委获悉,2021年,区消保委共受理消费投诉1273件,较去年同比下降2.67%,目前已办结1273件,办结率100%,为消费者挽回损失361.66万元。

去年,市民投诉最多的是哪些行业?消费者如何练就“火眼金睛”,避开消费陷阱?维权时,需要保存哪些证据?日前,区消保委发布年度投诉分析,提醒广大消费者从中有所借鉴,避免“踩雷”。

预付消费要谨慎

“以后碰到这种先交钱充值,再享受服务的情况,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消费者陆女士去年4月在一家皮鞋店参加了“充值800元赠送399元”优惠活动。一个月后,她准备使用优惠券购物,商家却告知其充值的是8张100元优惠券,每次购物只能使用1张。陆女士认为此举不合理,要求全部退款,商家拒绝了。无奈之下,陆女士向区消保委投诉,经调解,双方取得和解。

陆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有关预付卡、预付费等各种新型消费方式纠纷频发。纠纷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服务、销售等领域,其中,教育培训服务类纠纷占32.7%。

“随着大家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我们不会选择吃‘哑巴亏’。”市民李女士就遇到过这样一件糟心事。去年,她为孩子报名了某网络平台“一对一”培训课,因有促销活动,课时价格优惠,李女士经不起推销诱惑,一下子花上千元购买了10多节线上“一对一”课程。上了一段时间课后,突然停课,任课老师联系不上,上千元课时费退款无门。无奈之下,李女士拨打12315向区消保委投诉。目前,法院已介入处理。

“双减”之下,校外培训行业迎来“洗牌”,如何预防一些培训机构“退费难”和“跑路”?区消保委相关负责人说,实际上,针对网络教育的乱象,教育部从2019年开始出台相关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双减”之下,大家要树立健康的教育理念,切勿盲目跟风,“确有需求的学生家长,要注意查看其是否符合政策要求,同时在购买网络课程时,大家要留个心眼,谨慎面对预付消费。”

“尽量不要选择充值大面额的消费卡,最好即充即用,避免造成损失。”区消保委也进一步提醒广大消费者,消费者在决定办各类“预付卡”前,一定要详细了解商家的联系方式、经营情况、社会信誉度等基本信息;签订合同时,要特别关注所办卡的使用范围、有效使用日期等相关条款以及服务终止等情况的处理。若消费者在消费期间发现商家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家庭装修惹风波

去年,消费者童先生因为房屋装修的事,与装潢公司闹得很不愉快。原来,童先生2018年11月委托某装潢公司装修房屋,原以为是一次不错的装修体验,但童先生没想到,因该公司装修过失,造成自家房屋漏水近二年。“因家里不断渗水,橱柜、地板都受潮变形损坏了,我们尝试与公司协商赔偿,但事情一直没有解决。”2021年6月,童先生向区消保委投诉。

接到投诉后,区消保委立即与双方进行了细致了解,最终,在区消保委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童先生才挽回了损失。

区消保委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第十一条: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本案装潢公司提供装修服务时,因装修过失,造成漏水二年,使消费者家里橱柜、地板等受潮变形损坏,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理应给予合理赔偿。”

那么,消费者怎么预防装修纠纷,减少相关损失?

区消保委相关工作人员说,在选择家装公司时,消费者要查看是否有营业执照和专业的施工队伍,了解其口碑、知名度和信誉度等。在面对商家促销时,消费者需理性对待,不要轻信低价装修。签订正式合同时,消费者应要求装修公司详细注明施工工期、质量要求、装修材料明细表、付款方式、验收程序等,同时,还要约定好违约金的赔付比例,明确工程拖延的违约责任。

“消费者还可以经常到装修现场查看工程进度,及时发现装修中存在的问题。”区消保委提醒,工程结束后,要留存合同、票据、现场照片及录音视频等证据,以备出现纠纷时举证。

还有哪类消费投诉多

记者从区消保委获悉,去年,从消费者投诉情况看,商品类投诉488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38.33%,投诉前三位分别为:服装鞋帽87件、家居用品65件、家用电器47件。其中,投诉主要问题为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问题、合同问题等,如冰箱、空调不按时送货、安装;不认真履行“三包”义务,符合退换货条件的不予以兑现;维修人员多次维修仍无法正常使用;维修配件收费不合理等。

之前就有市民投诉,其在某购物频道购买了一款德国不锈钢菜板,收到后却发现并非德国原产,消费者要求七日无理由退货,却遭商家推托。经过区消保委多次沟通协调,商家最终同意全额退款,消费者表示满意。

去年,印先生在某电商平台看到一则广告,称折叠式电瓶车只要19.9元,于是毫不犹豫下了单。然而,电瓶车却迟迟没有寄来。查询支付记录后,他才发现当时购买的是一张会员卡。印先生多次联系客服电话,可是一直无人应答,只好请求12315协助处理。

对此,区消保委警示相关商家和经营者:加强诚信宣传教育,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提醒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尤其是签订消费合同时,务必了解经营者口碑和消费者评价,切勿盲目消费,“消费者要有风险意识。”

此外,要看清商品或服务的名称、数量、收费标准、附赠项目及违约责任,并妥善保存相关单据;若发生纠纷,消费者可致电“12315”投诉或向相关部门反映。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