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上海植物园蝉联上海公园“十大”榜单!这两大特色植物你认识吗?
上海徐汇2022-03-14 08:32:19

2020、2021年度上海市公园十大特色植物区评选结果出炉啦!

上海植物园分别以药用植物和石蒜上榜2020年、2021年“十大”,漕溪公园则以牡丹荣获2020年“十大”。

此次评选由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主办,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市公园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公园特色景观打造,形成“一园一品”的景观格局,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优质的游园选择。

先来看看完整名单吧!

2020年度十大特色植物区(排名不分先后)

2021年度十大特色植物区

(排名不分先后)

药用植物记录东方智慧 

上海植物园的药用植物品种繁多,且分布于园内各个角落,如寻芳庭、黄母祠、草药园及其他专类园。一般认为药用植物可赏、可闻、可食亦可疗。

位于上海植物园二号入口区域的芳香植物花园•寻芳庭内花色丰富、花香弥漫。芳香植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其产生的香气成分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运至身体各处,并通过嗅觉细胞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产生镇定、放松或兴奋的效果。

蓝猪耳

直立草本,花型小巧,花期长,翠绿密集的叶,繁茂的花朵,是公园、绿地、花坛、化境应用较多的花卉品种。亦可盆栽布置庭院及厅堂、客厅观赏。

蓝猪耳全草均可入药,可清热解毒,并且能够利湿、止咳化痰,是一种用处很广泛的中药。

孔雀草

菊科万寿菊属植物,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斜展,叶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单生。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生于海拔750-16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中。

孔雀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花叶可以入药,有清热化痰、补血通经的功效。能治疗百日咳、气管炎、感冒。

上海植物园作为徐汇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的主要承担单位,一直致力于面向公众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上海植物园将园内的特色中草药品种在原有四百多种的基础上,增加到八百余种,更加丰富了草药园中草药的展示内容。

在草药园的药食同源区,有许多熟悉而又神奇的植物,通过近距离观察,不仅能够了解中药与食物的关系,还能体会中草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芝麻菜

芝麻菜是十字花科,属一年生草本植物。5-6月开花,7-8月结果。

芝麻菜不但可作蔬菜食用,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药膳中芝麻菜是一种上佳的防病治病蔬菜,经常食用有较强的防癌症功效,可促进细胞活性。能治疗肝、肾虚、头眩、病后脱发、津枯血燥、大便秘结等。

野菊

野菊是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6-11月开花。

野菊的叶、花及全草入药。味苦、辛、凉,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散瘀、明目、降血压的药用功效。同时,野菊花的浸液对杀灭孑孓及蝇蛆也非常有效。

芳名含“蒜”却是花 

说起石蒜,很多人或许很陌生,但提到彼岸花(曼珠沙华),就再熟悉不过了,其实,彼岸花正是石蒜的其中一个种,因其花开叶未展、出叶花已谢、花与叶生生世世永不相见而享誉盛名。

在上海植物园的单子叶植物区,有一片开阔的丘陵草坪,其间零星种植着棕榈、蒲葵等棕榈科植物,但就在这平淡无奇的草坪上,每年的国庆前后,却是另一番绚丽景象。

园艺师在此处密集种植了大片的石蒜,到了夏末初秋,火红的花朵总能引来许多游客,也成为秋季上海植物园的标志性景点。花期过后,一簇簇叶片也灵动有趣,给寒冷的冬季带来了一片绿意。待到叶片枯萎,石蒜的鳞茎边静静蛰伏于地表之下,这片开阔的草坪又一次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蓄势待发,期待着来年的惊艳。

此外,自2013年起,上海植物园对槭树园部分林下空间进行了整治,为了确保四季地被覆盖效果,集中展示了19个玉簪品种。而在玉簪中间还混合套种了冬季绿叶、夏季开花的中国石蒜,较好地解决了表土裸露问题。

中国石蒜休眠期间,玉簪用宽大的叶片遮挡了因光照不足而裸露的地表。玉簪的花期比石蒜略早,两者都是伸出长长的花葶再开花的模样,即使花期相接也不会显得突兀。

深秋,玉簪叶色变黄,与上层色彩斑斓的槭树,交相辉映,呈现出不一样的秋色美景。而到冬季,中国石蒜碧绿的叶片,给落叶林下带来了片片绿意,静静陪伴着宿根地下的玉簪,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作者:奚亮
选稿:常善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