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如果每天凌晨一两点睡,多久会猝死?看完不敢硬撑了…
科普中国2022-03-12 18:06:17

本文专家:赵伟,医学博士,天津大学泰达医院副主任医师

近来,不时有熬夜猝死的新闻发生。

如今,熬夜成了一个影响健康的大问题。有专家表示,入睡时间不能晚于23点。

图片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甚至大部分年轻人都做不到24点前入睡。

他们认为,不管早睡晚睡,只要睡够8小时,就不算熬夜。

其实这句话大错特错,今天就来说说为什么。

为什么入睡时间不要晚于23点?

大自然的昼夜节律控制着人体睡眠、激素分泌等多种生理过程的生物钟。人的睡眠节律一定要和大自然的昼夜节律相符,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夜间光照增加抑制褪黑素的分泌

褪黑素是一种黑暗激素,它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夜幕降临后,褪黑素分泌增加,大概在23点之后,分泌加速,在半夜2点至4点达到高峰,在下半夜逐渐减少。

事实上,褪黑素对光线非常敏感,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延迟。褪黑素的缺乏会使人难以入睡,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失眠。研究还表明,蓝光可以减少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这两个睡眠阶段对巩固记忆和调节情绪都很重要。人需求的睡眠时间是8小时左右,而早上接受光照的时间是7点钟左右,所以入睡时间不要晚于23点。

晚睡会导致睡眠时相延迟

睡眠时相延迟就是晚睡晚起的夜猫子。睡眠时相延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皮质醇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罹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尤其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来说,熬夜往往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晚睡会导致瘦素分泌减少,胃饥饿素分泌增加。睡眠不足时,人大脑的奖赏系统更容易受到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等食物的刺激。这就是人在熬夜时往往食欲就会变得旺盛,会摄入更多的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的原因。

图片

晚睡会导致维生素D生成不足

白天光照减少,导致维生素D生成不足、褪黑素分泌减少。而维生素D能帮助调节人体生物钟,与人的情绪和睡眠有很大的关系。

晚睡损害机体免疫系统

长期熬夜会导致睡眠不足,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人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均增加。长期睡眠不足会引发脑部淀粉样β蛋白沉积,可能会引发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

如果每天凌晨一两点睡,

多少天会猝死?

一个人在不睡觉的情况下能存活多长时间还不清楚,目前的世界纪录是266个小时。

1964年,美国加州一名名叫兰迪·加德纳(Randy Gardner)的高中生做了一个睡眠剥夺实验,他266小时(11天)没有睡觉。在最后几天,加德纳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症状、幻觉、记忆力减退。在11天快结束时,加德纳的记忆力下降到只有一分钟。

一个人如果24小时不睡觉,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手眼协调能力都会下降,而且会变得很情绪化。

48小时不睡觉,身体开始通过微睡眠来进行补偿,就是你无论从事什么活动都会睡着,但是微睡眠的时间非常短,甚至意识不到微睡眠的发生。也就是说,即使你在高速上开车,你也可以睡着,而且你还不知道自己睡着了。这时大脑反应迟钝、经常卡壳,不能集中注意力。

72小时不睡觉会表现为明显的认知障碍和幻觉。

每天熬夜、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失眠、不宁腿综合征等,都会导致睡眠时间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损害神经、循环、消化、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增加罹患肥胖、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风险。新近的研究认为,睡眠不足和昼夜节律紊乱可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活性氧积累,引起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进而诱发猝死。

睡前玩手机8分钟兴奋超过一小时?

白天忙碌了一天,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怎么都舍不得睡,躺在床上刷刷短视频、和朋友聊会天、玩会游戏,这叫做“报复性睡前拖延症”。

它指的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没有空闲时间,所以决定牺牲睡眠来换取休闲时间。报复性睡前拖延症会直接导致睡眠时间减少,对心理、身体健康产生产生负面影响。

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睡前使用智能手机8分钟,平均入睡时间需1小时。当然,这个数据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这取决于智能手机发射蓝光的强度、浏览的内容、个人的睡眠特征。

睡前如何合理入睡?

1.睡觉前1-2小时放下手机,如果怕漏掉电话,可以将手机静音。不要把手机带到卧室,把手机放在床边会让你在睡觉前或晚上醒来时忍不住翻看手机。

2.床头放置一个小闹钟,代替手机的叫早功能。

3.保持固定的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在非工作日也不应睡懒觉。晚上避免摄入酒精或咖啡因。

4.学会放松,比如读书、冥想或伸展活动。放松也可以减少压力,而压力会导致报复性睡前拖延症。

5.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舒适的床垫和床上用品、温馨而柔和的灯光都让人有睡觉的欲望,睡前2小时避免过多的人工光照。

选稿:李婉怡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