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国人吃的白米饭,其实是“最差的主食”?是时候说清楚了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2-03-12 15:04:00

中国人吃的白米饭,其实是“最差的主食”?是时候说清楚了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

2022-03-12 13:34:46

0

高糖、高热量、低蛋白质、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纤维.....

米饭竟然一一满足“垃圾食品”的标准?

白米饭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食物,几千年来,它养活了无数中华儿女,在中国,65%的人都以米饭为主食。然而竟然有人把米饭称为最差主食,没营养,满足垃圾食品的标准,尤其是血糖高容易糖尿病,这是真的吗?

一、中国人爱吃的白米饭,是最差主食?

2020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天有8.21亿人在挨饿,其中1.35亿人正走向饥饿的边缘。饥荒至今仍然是世界性难题,但是中国主要谷物自给率超过95%,早已跳出了吃不饱的困境,其中白米饭功不可没。

米饭作为碳水化合物,它所含有的多糖是淀粉,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说白米饭完全没有营养也是不科学的,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表示,米饭内约含有8%的蛋白质,每日摄入300g大米,人体可获得24g蛋白质。

这个数值的蛋白质大约是成年人每日推荐的三分之一,虽然比不上肉蛋奶内的蛋白质含量,但是大米内的蛋白质和其他来源的蛋白质混合后,可增加身体对于蛋白质的吸收率。此外,大米内还含有维生素B、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等,这些物质同样对健康有益。

这时候有人要说了,吃米饭造成血糖升高是不争的事实吧?吃大米肯定是引起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这个说法有点过于武断,白米饭的确会影响血糖,但是却不是引起糖尿病发生的原因。糖尿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包括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等,不能完全将这个“黑锅”扣在白米饭身上。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持续攀升,和我们同样吃白米饭的日本,发病率却比我们低,这到底是为什么?

二、同样吃白米饭,为啥日本人糖尿病发病率比中国低?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显示2021年中国20~79岁糖尿病比较患病率为10.6%,而日本相对较低为6.6%,即使是未来预测的发病率也比中国低。为什么日本人糖尿病发病率比中国低?

1、饮食习惯不同

“趁热吃”是我国的饮食习惯之一,米饭内的淀粉在热的时候糊化程度更深,且更容易分解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利用,导致血糖升高。

而日本人则更喜欢吃放凉的米饭,米饭在放凉之后,其内里含有的淀粉颗粒会凝结成晶体,不容易分解,也能抵抗淀粉酶的分解。再加上,日本人每餐都吃碳水,但是每餐的摄入量却非常少,蔬菜在一餐饭中的占比更高一些。

2、日本人肥胖率低于中国

日本成年人的肥胖率只有3.7%,而我国成年人的肥胖率达到了7%。肥胖是诱发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肥胖人群中腹部肥胖型的占多数。这类人群多数会有高血脂、游离脂肪酸增高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体内各类细胞都会出现功能性损伤,胰岛细胞受到的影响会更大一些,会导致胰岛细胞出现分泌缺陷。

当胰岛细胞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分泌胰岛素时,身体因无法获得充足的胰岛素降解血糖,会不断刺激胰岛细胞“超负荷”工作。长期这样下去,胰岛细胞会因为“过劳”而不堪重负,产生功能性损伤,导致血糖升高,诱发糖尿病。

3、能站着就不坐着

和我国年轻人“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的习惯不同,日本人虽不喜欢专门运动,但是日常却基本上是“能站着绝不坐着、能走就不站着”。

再加上日本人多数的生活设施比较集中,日常多会选择步行、骑自行车出门,在生活中无形就得到了很多的锻炼。体内热量得到了消耗,血糖控制自然也会更理想一些。

日本人糖尿病发病率相对中国低,和日常的生活习惯之间离不开关系,米饭并不是导致糖尿病的真凶。在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将米饭拉进“黑名单”,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这几类米饭,劝你尽量少吃。

三、哪些米饭才真的要少吃?1、剩饭

一般建议米饭当天吃完,隔天的剩饭在加热后会变得更加软烂,容易被身体所消化吸收完后,易导致餐后血糖飙升。

2、炒饭

在炒饭时需要添加油等调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能量的摄入,并且非常容易吃多。另外,米饭内加盐会加速消化淀粉含量增加,会让米饭的消化速度加快。

3、煮得太软的饭

这类米饭在进入体内后很容易被身体吸收利用,会导致餐后血糖出现明显增高。

4、过于精制的饭

建议日常主食最好添加燕麦、荞麦、红豆等粗粮,粗粮占比最好达到三分之一。这样做可以弥补精细米饭内维生素B、膳食纤维以及矿物质等元素不足的情况。白米饭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它并没有传闻中的那么差。在适量吃、吃对的前提下,对于我们的健康而言并不会带来风险,还会带来不少益处。#健康明星计划##健康202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0

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 0" v-cloak="">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0" v-cloak="">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0" v-cloak="">

相关推荐

{{item.title}} {{item.title}} {{item.title}} 0" v-cloak="">

实时热点

{{item.title}} {{item.title}} {{item.title}}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