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看病报销比例还将提高,基因检测或迎新机遇?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2-03-11 18:29:00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李克强特地提到了:“我们建立了大病医保的制度,一些病种在有些地方能报销到30万元到50万元,高的地方还有不封顶的。总体上城乡居民看病的报销比例能够达到70%,随着国力的增加还会逐步提高。”

过去10年,中国医保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如今已经逐步触及重特大疾病、罕见病的保障问题。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对肿瘤治疗中的基因检测发表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陈赛娟明确提出:要将肿瘤基因检测放到医疗机构当中,杜绝医疗安全隐患和腐败。

2021年的“张煜医生事件”,曾在业内引发激烈讨论。基因检测已经进入肿瘤治疗日常,甚至更前沿的肿瘤早筛也已有大量布局。但很多相关业务开展并不规范,引发的社会问题较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也建议:将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等重点高发、且容易实现的肿瘤筛查纳入医保。

2022年,基因检测行业可能迎来全新的机遇。

基因检测院内进行,杜绝行业乱象

基因检测,如今几乎成为肿瘤治疗的必选项。但对很多中晚期患者来说,基因检测成了沉重的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曙光学校校长刘卫昌表示:很多农民朋友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非但没有延长生存期,还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往往人财两空,家庭还要背上一大笔债。

规范肿瘤诊疗迫在眉睫。

2022年初,国家医保局点名一起骗保案,涉案员工正是篡改了基因检测报告数据,强行报销诊疗用药。很多靶向药物都存在类似问题,只有检测到相关靶点阳性,才能用药或者进入医保报销。

根据Analysys易观的估算,2022年中国的基因检测市场规模将达到650亿元以上,比2016年翻了4番。迅猛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陈赛娟指出:医疗机构普遍缺乏NGS技术的临床诊断资质许可,第三方检测机构应运而生,但良莠不齐,没有统一的质控体系。且收费高昂,容易滋生巨大的医疗安全和腐败隐患。

健识局从一些患者中得知,一次基因检测的费用在8000到20000元不等,而且不能报销。医生一般会推荐院外的基因检测机构。

一家基因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向健识局表示:肿瘤医院通常会以科室名义与一家基因检测机构长期合作。患者如果拿其它机构的检测报告,医生不会认,患者只能花钱重做。

这种竞争环境之下,篡改检测报告等乱象难以避免。

陈赛娟建议,通过试点的方式,将基因检测放到医疗机构当中,尽快开展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让医疗机构能够为患者做NGS基因检测,同时制定基因检测行业的规范标准。

健识局了解到,已经有医疗机构提前进行了布局。天津一家肿瘤医院的工作人员曾对健识局表示:院方已计划自己建立基因检测实验室,将院外的检测逐步转移到院内。

建议将高发肿瘤早筛纳入医保

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正在不断加强对肿瘤防治的力度,早筛早诊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表示:最不想看到“晚”字,肿瘤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我们自认为健康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做筛查和早诊十分必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表示:癌症早诊早治需要规范化。当前缺少对已开展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系统性评估,也缺少基于中国人群证据的国家癌症筛查指南,影响了早筛早诊的规范化开展。

肿瘤早筛的最大作用是规范肿瘤治疗。于金明表示,早期发现就可以通过手术和立体放疗治愈肿瘤,免去患者后续痛苦。

于金明呼吁将肺癌、乳腺癌等一些高发性肿瘤的早筛纳入医保,在他看来,这些癌种都比较容易实现筛查,纳入医保可以推动各方落实肿瘤早筛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花亚伟也有同样的想法。他在今年的提案中表示:建议将癌症早筛项目和产品纳入医保或商保,对于高危人群每年定期参加的防癌筛查,建议纳入到门诊医保支付范围。

但现有的肿瘤筛查技术,成本上还不足以普及推广。有早筛企业对健识局表示:目前的早筛技术和产品价格不低,企业也需要一定时间将成本降下来,为进入医保做好准备。

早筛对癌症防治意味着什么?两会前夕,国际临床肿瘤学期刊《JAMA Oncology》发布了一篇关于美国肺癌的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报告:美国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已经从2010年的46.4/10万,减少到2017年的40.9/10万。

美国已经开发了几种筛查技术和策略来减轻整体的癌症负担,这一点借鉴。

#癌症早筛#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