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被称作普陀第一湾的TA,原来还有这样的前世之旅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网站2022-03-07 19:26:43

“苏河十八湾,十湾在长寿。”苏州河流经长寿辖区时“馈赠”格外丰厚,弯弯曲曲的河道在此勾画出一顶“冠冕”,故这片区域有着“苏河之冠”的美誉。

时间往前追溯,长寿湾是另一种模样,而长寿路的东面被称作“断头路”,想过河就要付钱摆渡。河湾周围分布着一家家灰扑扑的工厂;河边错落着一片逼仄的弄堂;但共产主义思想已经悄悄传入这里,开启了党史上的第一所工人学校。

0307_153545_652.png

每天上万人摆渡过河

旧时长桥

苏州河上每一座桥梁的前世,都是一处渡口。长寿路桥在建成之前,因苏州河横亘其间,如果想过河需在一旁的广肇渡坐渡船。

1899年,公共租界向西扩展,西境从今西藏中路扩展到小沙渡至静安寺一线。1900年,在这片苏州河沿岸的郊外农地里,开辟出三条新马路:劳勃生路(今长寿路)、戈登路(今江宁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这也基本奠定了今日长寿路从长寿湾到曹家渡的走向。

在西方殖民者掌控的租界,道路多以外国人名来命名。劳勃生(Robison)是19世纪英国驻厦门、上海和广州等地的领事。直到1943年,才以四川省长寿县(今属重庆市)来重新命名。

20世纪初,苏州河两岸工厂的兴建聚集了大量劳动人口,却只有寥寥几座木桥——所以最便捷的过河方式是就近摆渡。

来往渡江者日众,就随之开设了多处新的渡口。1924年,在劳勃生路东端附近的澳门路沿河,设立了广肇渡。因河东岸有广肇山庄坟地而得名。

0307_153717_976.png

1870年前后的苏州河黄浦江口

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组统计,苏州河上的桥梁大多集中在旧租界范围内,从西藏路以东,到苏州河河口,两公里河道上有8座桥。但从西藏路以西,到曹家渡之间近9公里的苏州河上,只有7座,且大部分是不能通行重型车辆的木桥。沪东沪西两大工业区之间的货物运输,常常要绕道市中心过桥。

长寿湾一带两个渡口,每天有上万人摆渡,工人深夜交班也须渡河,船少人多,拥挤不堪,遇到冬天黑夜风雪交加,更是有生命危险,因而被工人称之为“摆阎王渡”。

1951年,长寿路桥开工,广肇渡随之取消。桥建成后,两岸行人不必在依赖渡船过江,工厂企业货运车辆也不再绕道恒丰路桥而直接相对行驶,成为沟通普陀、闸北及虹口、杨浦4区东西向交通要道。长寿湾一带渡河新人减少后,附近的莫干山路渡、安远路渡后来也相继裁撤。

0307_153717_448.png

潘思同作品《鸟缆苏州河》

洋烛肥皂掀起工业历程

20世纪初,随着新马路的开辟,以及市政、交通设施的引入,外商设厂的脚步也来到了长寿湾。就在今长寿路桥的西南侧,1911年,英商在此开设了白礼氏皂烛厂,生产洋烛和肥皂,这是普陀区最早出现的外商工厂之一。

它后更名为白礼氏洋烛厂,生产水牛牌、百合花牌、树牌、紫薇星牌等蜡烛。

0307_153717_619.png

白礼氏洋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局势日益危机,一些工厂为躲避战火,向租界或靠近租界的区域迁移。徽商周志俊就带着青岛华新纱厂设备搬到了上海,为了规避日本人干扰而以营商名义注册了英商信和纱厂。

厂址落在了莫干山路50号,一处建于1933年的棉花仓库。1951年,信和纱厂申请公私合营,是普陀区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厂房一次次扩建,厂名也多次更迭,叫过粗梳毛纺织厂、信和毛纺织厂、上海第十二毛纺厂、春明粗纺厂。

0307_153717_482.png

信和纱厂一号楼

再后来资产重组,厂房出租,意外被艺术家们相中,建立工作室,拉开了转型M50创意园的序幕。当翻阅黑白老照片,你会发现如今开着香风丽道咖啡馆的园区1号楼,外墙上还曾经挂着“信和纱厂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

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长寿湾西岸还分布着众多工厂,上棉十四厂、上海筛网厂、上海饲料厂、沪光造纸机总厂、群众印刷厂等。然而在产业转型、城市旧改的大潮中,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满目高楼大厦。

0307_153718_275.png

M50创意园

弄堂学校点燃革命火种

沪西苏州河沿岸工厂聚集,吸引数以万计的工人在此谋生,工人运动的星星之火也率先在长寿湾点燃。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人运动,成员李启汉受陈独秀委派,来到沪西筹建纺织工会。如何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李启汉决定先开办半日学校,从帮助工人学习文化开始。

1920年秋天,他创办了工人半日学校,这是中国共产主义者在全国最早开办的工人学校。地址设在槟榔路锦绣里(今安远路62弄178-180号),这是一幢由日商内外棉酒厂出资建造的砖木结构两层楼工房,一楼是教室,二楼是宿舍和办公室。李启汉主持办学兼教务,陈独秀等人创本的外国语学社的几名社员任教员,一起为工人讲授文化课,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0307_153718_416.png

上世界30年代俯瞰锦绣里

1921年春,半日学校改名为工人游艺会,并成立上海纺织工人沪西支部,之后在学校基础上改名为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1922年7月,补习学校被迫停办,前后两年时间,规模并不大,但培养起了一批工人骨干力量,在中共建党初期有着重大意义。1929年,沪西工人半日学校旧址被列为普陀区第一批革命纪念地。

但时光飞逝,本就狭小简陋的旧式里弄逐渐破败,房屋倾斜、砖瓦松动、设施老旧,已无法满足居民的正常居住需求,最终于2015年完成整个地块的拆迁。

在这片有着红色历史的土地上,现在矗立起另一座“锦绣里”。包含4幢现代幕墙高层和6幢仿石库门叠墅的住宅小区,重拾记忆,仍以“锦绣里”命名,并在地块一角复建旧式里弄,设立了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

0307_153718_525.png

陈列馆建设效果图

战火焚毁不尽时间的痕迹,我们跟随先人一路向前,历史告诉我们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